摘要:《莎乐美》是王尔德的一部独幕话剧,该作品是王尔德唯美主义代表作,是一部令当时乃至现今的文学界都为之赞叹的浪漫之作。通过对其的深度阅读以及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我将对《莎乐美》中的唯美主义进行综合的整理和阐述。
关键词:王尔德;莎乐美;唯美主义;欲望;悲剧。
引言
在19世纪的英国,掀起了一场唯美主义运动,奥斯卡•王尔德是此次运动极具代表性的倡导者。奥斯卡的笔风即使典型的唯美主义,包括他个人的言行举止处处都体现着浪漫的色彩。《莎乐美》可以说是王尔德唯美主义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从文学创作的手法到故事情节,再到其表达的内在思想,都极具浪漫的唯美之风。选择研究《莎乐美》中体现的“唯美主义”,是想要了解王尔德《莎乐美》是怎样将唯美主义在这部话剧中展现出来的。这样的研究对文学界来说,其实是有重要影响的,因为王尔德确实是一代英才,其《莎乐美》不仅满含王尔德个人的意志,也是唯美主义作品的一个很好的典范。
“在中国新闻学的最初发展期,王尔德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最先被介绍到中国”,“这一学期,王尔德的研究者都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名家,他们将王尔德视为‘为艺术而艺术’的代表”[1],对王尔德的研究,对我们从侧面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过程如下:首先要了解《莎乐美》的内容梗概及其创作依据;第二是从艺术手法,如视觉上的色彩运用,意象应用以及故事情节来阐述《莎乐美》是如何表现“唯美主义”的;第三是要解释《莎乐美》中表现的爱欲是如何与唯美主义相互联系的;最后的阐述点是《莎乐美》中的悲剧色彩。
1.《莎乐美》内容梗概及创作依据
1.1.《莎乐美》内容梗概
王尔德《莎乐美》故事梗概:莎乐美是希罗底(希律王的第二任妻子)的女儿,希律王(巴勒斯坦伽里黎的统治者)的继女。其母因施洗约翰指责她通奸,阻止希律王娶她为妻,而对施洗约翰怀恨在心。遂将莎乐美作为其复仇工具,指示她以跳舞取悦希律王,以换取圣人的人头。不久,希律王难以控制他的感情,对继女莎乐美产生迷恋。而莎乐美自己对圣人施洗约翰的爱被遭到拒绝后,因爱生恨,在为希律王跳七重纱舞时乘机索要圣人的首级,最后亲吻其头颅。最后,莎乐美得到了与圣人相同的命运,被处以死刑。
1.2.《莎乐美》创作依据
《莎乐美》是王尔德根据《圣经•旧约》中“施洗者约翰之死”的故事改写而成。王尔德从唯美主义的观点出发,给这个故事增加了新的解释和处理,使其成为唯美主义著作中的经典[2]。
2.唯美主义在《莎乐美》中的表现形式
“王尔德通过对圣经故事的大胆革新以及丰富色彩与优美意象的巧妙运用,着力渲染了强烈的感官刺激与瞬间享受,体现了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追求。”[3]
2.1.丰富色彩的使用
《莎乐美》中的唯美主义,表现形式之一是视觉上的色彩享受。王尔德在创作中使用的大量的色彩对事物进行修饰。比如“它像小公主披上黄纱,那双脚确是银色的。”;“穿得这般大红大紫”;也尤其表现在莎乐美对乔卡南(即约翰)的外貌修饰上:“积雪一般晶莹”“肉体白净”“灰墙”“黑葡萄”“漆黑一团”“象牙塔上的一条红箍”“却不如你的嘴红”“朱砂”【3】等等。这些丰富的色彩构成了一幅幅绚烂、梦幻、缤纷的画面,使整部文学作品在人脑海中呈现出浓重、血腥,且富有想象力的画面。
2.2.优美意象的运用
作品中色彩的修饰,都与意象相结合。王尔德在《莎乐美》中运用了大量优美的意象去对一个具体的事物进行修饰,从另一层面上来说也可以说是使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和对比的手法,给具体的事物重新赋上了不同的风格色彩。还是举莎乐美形容乔卡南外貌的例子:“你的肉体如田野的百合花一样雪白”,“你的肉体像山顶的积雪一样晶莹,想朱迪亚山顶的积血,滚到了山谷来了。阿拉伯皇后花园的玫瑰不如你的肉体白净,黎明初照树叶的脚光也不如你的肉体白净,新声海上的皎月的玉胸也不如你的肉体白净”,“你的肉体令人恶心。它像麻风病人的身体。它像一面爬满毒蛇的灰墙;像一面蝎子筑窝的灰墙。它像满是脏物的白色墓地。”,“你的头发像葡萄串儿,像以东人土地上以东葡萄藤上悬挂的黑葡萄。你的头发像黎巴嫩的雪松”,“你的嘴像象牙塔上的一条红箍。它像象牙刀在石榴上割开的口子。泰尔花园里的石榴花怒放,比玫瑰更艳,却不如你的嘴红。为国王鸣响开道的红色让敌人胆寒,仍不如你的嘴红。你的嘴比盘旋在庙宇、僧侣喂养的鸽子的爪子还红。它比在森林里宰杀过狮子、看见过金虎后走出来的猎人的脚都红。”[4]王尔德通过不断叠加意象,来对一个事物进行修饰,一步一步强调了所描绘事物的特征。给整部故事带上浪美、理想、梦幻、血腥的色彩。
3.《莎乐美》中欲望的唯美性
3.1.欲望的体现与欲望主体的转变
首先,作品的开始,莎乐美是作为欲望的客体出现的。她是别人追求的美,是别人内心的欲望之火。叙利亚少年陷入莎乐美的迷人之色,期望莎乐美。而在莎乐美听到乔卡南的声音,见到了乔卡南,她被乔卡南的外貌深深吸引,她渴望得到乔卡南,渴望得到乔卡南的唇,这时莎乐美便转变成了欲望的主体。她是有欲望的,对乔卡南有着深切且急迫的渴望。随着剧情的进一步发展,希罗底对莎乐美又充满着欲望,窥视着莎乐美的动人样子和婀娜的舞姿,这时莎乐美又转变成了欲望的客体。莎乐美答应了希罗底给他跳舞,但条件是要希罗底砍下乔卡南的头献给她,她要乔卡南的唇。此处莎乐美再一次转变成欲望的主体。
3.2.莎乐美欲望的永恒定格
莎乐美得到乔卡南的头颅之后,也得到了乔卡南的唇。就在莎乐美对乔卡南的这一吻之中,时间定格了,莎乐美对美的追求,急切的欲望就在这一吻中得到永恒的存在。从这个情节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莎乐美的对美的追求,她的欲望已经超越平常人的欲望,她的欲望过于浓烈,过于急切,以至于到了一个变态的程度,为了得到乔卡南的唇,宁愿结束他的生命。而莎乐美的父亲希罗底看见得到乔卡南的头颅和唇后的莎乐美,她兴奋、满足、激动,而自己却得不到莎乐美,这使希律底感到慌张与惊吓,他下令把莎乐美一起杀了,这与莎乐美相似的欲望之火,宁愿结束生命,也想要满足欲望的变态心理,在希律底身上有了相同的体现。[5]
3.3.欲望的具体表现
“剧中人物的情欲都强烈而疯狂,特别是莎乐美对约翰代表的美的追求,可以说是偏执的,不计代价的。为了追求美,寻求爱,莎乐美以肉欲的舞蹈诱使希律王杀害了约翰。莎乐美的欲望在象征的亲吻中得到了满足,她在个人感官的体验中找到了神性亲吻了不能吻的先知约翰,这样越界行为使莎乐美超越了经验可能的范围,同时也超越了人生的界限。最后,在《莎乐美》剧中,肉欲、快乐、美和死亡的分界模糊了,在生命最激动的生命体验之时,也就是死亡的时刻。这可以说是莎乐美或者也是其作者王尔德一直的追求。”[6]
4.《莎乐美》唯美中的悲剧性
4.1.唯美所追求的悲剧
“自从19世纪末以来,奥斯卡•王尔德一直是英国文学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作为唯美主义的倡导者,他厌恶维多利亚时代的虚伪道德和市侩风气,打出“为艺术而艺术”的旗帜。”[7]
“王尔德的《莎乐美》来源于《圣经》。在《圣经》中,这个故事的大意是:希律安提帕在其兄弟腓力在世的时候就夺走了他的妻子希罗底。先知约翰在民众中抨击了他们,希律就把他关了起来。希罗底的女儿莎乐美在希律王生日宴会上为希律王跳了舞,希律就准备给莎乐美她所要的东西。莎乐美受母亲的挑唆,向希律王要约翰的头。希律王就命人斩了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送给了莎乐美。在《圣经》中,故事的重点在于希律王和希罗底的乱伦,莎乐美不过是母亲借刀杀人的工具。而在王尔德的《莎乐美》中,莎乐美爱上了约翰,她跳舞是为了得到约翰的头,这个要求不受任何人的挑唆。在《圣经》中,尽管最终由于莎乐美的缘故杀死了约翰,但她是无辜的,凶手其实是她的母亲希罗底;而在《莎乐美》中,莎乐美要求杀掉约翰则是为了自己,在这里莎乐美具有独立性。王尔德经过改造,把《圣经》中一个借刀杀人的故事还要成了一个唯美主义的悲剧。”[8]
5.《莎乐美》唯美中的现实主义
5.1.现实主义在《莎乐美》唯美主义中的传达
“独幕诗剧《莎乐美》通常被认为是爱尔兰作家王尔德唯美理论的完美体现。然而,通过解析此剧可见王尔德所坚持的艺术观逐渐从唯美主义转向对现实主义的思考,唯美主义的面纱下实则深深地隐含着王尔德对19世纪末英国殖民统治的无情揭露与批判。在剧中王尔德把虚幻世界中的唯美和19世纪末的英国现实恰到好处地结合在戏剧表演中,从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及诗剧的意象入手,反映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文艺观;同时更好地影射了英国与爱尔兰之间自我与他者的主奴关系、王尔德“去殖民化”心理及维多利亚女王强权政治等一系列现实,具有很强的现实社会批评性。”[9]
“莎乐美用身体颠覆灵魂,用欲望反驳禁欲,透过她观众可感受到一个真实又丰满、率性透着执着的王尔德,并深深体会到了王尔德对完美人生的期许:集勇敢、美貌、智慧于一身,灵与肉完美结合并达到和谐一致。王尔德并没有完全脱离社会现实去空谈“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理论,而是遵循前辈作家“文以载道”的写作传统和人文思想。王尔德一生矢志不渝地批判社会,并超越文化批判的限制直抵人性深处,以哲学家敏锐的道德意识对人的生存困境、庸俗现实、理想破灭进行了生动刻画。残酷的社会现实则给了他致命的打击,因为涉及对圣经人物的改动,《莎乐美》在英国遭禁演,其本人则因“有伤风化”而被捕入狱,最终孤独地客死在巴黎的小旅馆。当唯美的“七层纱”褪尽的时候,19世纪末的英国社会现实,尤其是反抗殖民压迫的爱尔兰社会也赤裸裸地展露在读者面前。”[9]
6.总结
“在王尔德看来,‘是美而不真的事物,艺术并不是反映生活,它只表现自己。艺术要追求美,创造美,而唯一美的事物乃是与我们无关的事物。’与传统创作目的相反,王尔德认为艺术家应该摆脱人类的精神负担,抛弃道德说教的义务。他甚至提出:‘一切艺术都是非道德的(Allartisimmoral)”,认为艺术的主要作用不是传递某种道德信息,而是追求‘美’的享受。”
“王尔德只活了46岁,在他的短暂的一生中,创作时间仅有十五、六年,但他创作的作品至今不曾湮灭,人们对他的研究兴趣也持续不衰。与英国伟大文学传统中的泰山北斗莎士比亚相比,王尔德更像一颗转瞬即逝的流星,在黑色的天幕上刻下神秘美丽的光环,给我们留下探索的轨迹。关于王尔德的生活和文学的评论历来见仁见智,聚讼纷纭。”[10]《莎乐美》作为王尔德唯美主义的代表作,更是文学界的一朵明星,经久不衰地闪耀着。
参考文献
[1]吴学平.国内王尔德研究述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3,(01):152-157.
[2]李小驹.王尔德的《莎乐美》及其圣经原型[J].襄樊学院学报,2003,(06):39-43.
[3]吴桂辉.多重身份下的多重焦虑——解析王尔德的《莎乐美》[J].戏剧文学,2011,(08):60-64.
[4]奥斯卡•王尔德《莎乐美》.人名文学出版社.2015年11月北京第一版
[5]吴桂辉.多重身份下的多重焦虑——解析王尔德的《莎乐美》[J].戏剧文学,2011,(08):60-64.
[6]张金花.《莎乐美》中欲望的唯美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7]杨恒.唯美背后的悲喜人生[D].吉林大学,2005.
[8]张雪晗.论王尔德《莎乐美》唯美追求的悲剧[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10):226-227.
[9]李岩.唯美主义面纱下的现实主义——解析王尔德的《莎乐美》[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01):106-110.
[10]李广平.世纪末的唯美主义狂[D].湘潭大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