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选择《万历十五年》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想要挑战一下自己,主动去阅读平时不太感兴趣的历史题材的书籍。另一个原因是,黄仁宇先生的这本历史著作的写历方式不是传统地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历史,而是选择了几个代表人物,通过叙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来表现万历十五年这一年里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的发展状态,读起来相对来说比较有故事性,更吸引人。
内容概括
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主要是通过写和万历皇帝、张居正、绅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这六个人有关的事,从而来反应明朝1587这一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的状况,如政治的腐败、臣子功利心的膨胀与意志、道德与法律的相互制约以及南北方的动荡不安等。整本书也说明了在这短短的一年间发生的事情虽然只是历史长河中一些细枝末节,但对明朝的衰弱有决定性的作用。
理论及方法
《万历十五年》这本著作使用的写作方法有:举例法、比较法。
他人评价
关于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在史学界或是文学界也有不少名家对它的评价。其中,美国作家欧蒲台在读过此书后写下一篇读后感,名为《万历:漫长的怠政时代》。他写到:“它引人注目,发人深省,却也带有一点神秘的温和气息,恰如本书的主角——明代的官僚们。”
对于这个评价,我个人是认同的。黄仁宇先生在本书中叙述历史,语言确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亲和力的,娓娓道来1587这一年中国的历史,但却指出了中国明朝即将衰弱的深刻原因。
正文
对于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我也有自己的想法。
第一是本书不同于传统的写史方式。黄仁宇先生不以一般的历史书籍从纵向的时间顺序,来规矩地记录一段时间内的历史,而是在横向上,用发生在六个人身上的事件来反应明朝1857这一年的历史。读起来倒有点像是人物传记,将历史题材的作品固有的枯燥性降低了很多,使这部历史作品的可读性和生动性增强了许多。
第二是本书的叙述语言和方式的稍具随和性。一般的历史著作在讲到某一时期的社会局面时,常常会使用特别书面化的语言,条框式地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讲述历史,感觉就像是考生答题卷上的简答题,要求条理地分点作答,索然无味。而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的语言读起来就像是一位精通历史的长辈与我们相促而坐,语重心长地谈论着这一时期的历史,如在《首辅申时行》这一章的末尾“皇帝没有放弃诚意,使申时行至为不安。然而他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自己坚持信心,静待时机的好转。可是无情的时光,究竟还有多少让申时行来来等待和安排呢?”;也或是《世间已无张居正》中的“皇位是一种社会制度,他朱翊钧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人。”等等,这些语言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读起来比一般的历史教材生动不少。
第三是本书带有的黄仁宇先生对历史的主观性看法。在大家的印象里,历史就是客观的,是对事实的一个真的的陈述。但我们都是生活在当代的人,除了一些留下的过去的史料,没有其他的东西可以让我们了解过去,但这些史料的真实性有时候其实也是我们无从考证的。历史是客观的,这似乎成为了大家的固定思维。而《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先生多次谈到其他历史学家或者自己的观点,如“有的历史学家认为他的惰性来自先天,也有历史学家则怀疑他已经染上了抽鸦片的嗜好。”等。关于这一点我确实在读过这本书之后有比较深的体会。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它是客观存在,但每个人对待事情的立场和想法都不同,这多多少少会受到读者本身经历的影响,所以在不同人的眼里对一件历史事件或者是一位历史人物可以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历史也是可以具有主观性的。
最后一点的想法,是关于本书中的某一部分内容,即黄仁宇先生在书中强调的在历史发展中,道德与法律之间难以调和的冲突。本书中写到,万历皇帝从小就学习四书五经,他的行为举止也受到强烈的道德约束,他的天性被抑制,而随着年龄的成长,也渐渐想要冲破这种束缚,但这在那种充斥着伦理道德的朝廷和社会,是不被允许的,这也导致了他后来因为个性无法得到展现后的消极怠政。而皇帝并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人,而是国家政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政治和法律的发展过程中,都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以及作为明朝官员的海瑞,虽然信奉法律,也也不得不重视道德上的责任。
我们相比较西方,在古罗马时期,就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罗马法,对整个西方的法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西方的理性思潮在中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兴起,其法律进程在理性的发张中得到了较快速的前进。但中国古代宪法发展着实不完备,千百年的道德观念,儒家的“以德治国”,“施仁政”,在中国的漫长的发展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成为君主乃至整个中国社会深深信奉的治国思想,“德”高于“法”,这一思想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法律的发展。正如黄仁宇先生在文末所写:“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有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其实在现今中国的法律制裁上,在一定程度上依然保存了“道德”这一观念。在法律制裁中,常常需要法官考虑到“人情”、“良心”。在电视节目《今日说法》上有一个真实的案例没说的是一个村子里有一户贫困的家庭,有一对兄弟,父亲过世,依靠母亲抚养家庭。哥哥的天生有一点傻痴,但勤劳且孝顺。弟弟是正常人,但整天赌博,无所事事。有一次弟弟又找母亲要钱无果,便出手打母亲,为了保护母亲,哥哥将弟弟杀了。为了保这位哥哥,村里的两三百村民都想法院求情,理由是哥哥是孝顺,为了保护母亲才放下错误,请法官从轻发落。对于法官来说,确实难以裁决,一边是法律,另一边是人情道德中的“孝”。所以中国法律进程缓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道德思想的阻碍。但这种思想也是一种文化,需要改变一个民族的观念,是十分不易的,需要付出难以估计的时间代价。中国的法律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完备程度,确是跨过了众多沟壑,其过程是艰辛的。相信在未来,中国法律的发展总会更好地达到“德”与“法”的平衡。
以上是我对黄仁宇先生所著《万历十五年》的不成熟的个人想法。如有错误的地方,还请老师指导。
结语
读过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我感到较惊喜,感叹于先生写史的方式以及以小见大的“大历史观”。原本枯燥的历史在黄仁宇先生的笔下,显得十分生动,且不是深刻思想,改变了我对历史书籍必然枯燥的看法。也让我更加正确地看待历史。历史并不是完全客观的,也可以带有主观色彩。并且看待历史,不能忽略疏漏,哪怕仅仅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都可能有很大的影响。善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