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散文>

成博杂记之成都小巷

作者:巨涵
主要内容     

名都真个极繁华,不仅炊烟廿万家。四百余条街整饬,吹弹夜夜乱如麻。

——《成都竹枝词》(清)吴好山

正如吴诗中所写的那样,老成都的大小街巷充斥着柴米油盐的味道,也充斥着丝竹的靡靡之声。老成都就像一盏茶,需要每个驻足者用心细细的品一品他的味道。

在成都博物馆众多的藏品和艺术品中,最让我受到触动的是一座老成都街道的缩微模型,它以民国时期老成都的部分街道为原型,通过半景画与微缩场景的形式,展示了当时的街道格局。而林立的百货商场、银行、钱庄、票号、当铺等则倾诉着当时老成都发达的商业。行人如织,来来往往,好一条繁华富庶的街道。

“成都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大街小巷里,演绎着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兴衰沉浮的家庭变迁,也隐藏着千千万万成都人的喜怒哀乐。”这是博物馆一块介绍牌上写下的句子。简简单单的几行字却让我仿佛打开厚重的历史大门,听见小巷中各小贩此起彼伏的叫卖声,闻见小酒楼飘出的和着醉人酒香的饭菜香味,看见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人群,看到青墙绿瓦的一点点的变迁。朝代更迭、哪家又历经了兴盛与衰败、哪家正欢喜的办着喜事、哪家主妇正为缸中无米而哭哭啼啼。处处都有自己的故事。小巷中所有的行人过客、贩夫走卒都是老成都市井文化的一组符号,与各式建筑一道,构成了老成都充满韵味的市井文化。

老成都的小巷中藏着太多东西:在略嘈杂的小巷中,有人在酒楼里喝酒划拳;有人在戏台前眯眼听戏;有人带着小孩在小摊前吹一个糖人,还顺带买一个风车车;还有人正吃着别家的坝坝宴,酒兴上来了,赋几首打油诗。街角处的小孩子有盯着红艳艳的冰糖葫芦不住眼的;有拉着大人的衣角,跃跃欲试的要用两分钱转一个龙形糖饼的;还有盯着舞台上的川剧表演挪不开步子的。再说街后边,这家的院子里正和着叮叮咚咚的乐器声,表演着栩栩如生的皮影戏,赢得满堂喝彩;那家正吹吹打打的迎来新嫁娘,鞭炮放的噼里啪啦。而街上则更是则闹哄哄的,恰是农历二月十五的青羊花会时,街上怎少得了着新装的少女一齐约着去春游。可以说,小巷里普通的日常就是老成都文化的剪影。

“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一件件旧时物件,无不镌刻着岁月的痕迹,勾起人们对老成都的难忘记忆。”博物馆所写的这句话恰到好处的表达了人们对小巷难以割舍的情怀。小巷中的每一片瓦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每一面墙都曾看过这片土地上的悲欢离合,每一个红灯笼都曾在黑夜里赋予行人一个温暖的梦,每一个茶馆都曾温柔的倾听了每一个茶客的心声。

说到茶,成都小巷中怎么少得了大大小小的茶馆,成都的茶文化也算历史悠久了。搬一张竹椅,叫一杯茶,摇着蒲扇,好不惬意。成都人自来悠闲,喝茶也讲求一个“和”字。因此,在成都才有“吃讲茶”的文化习俗:若有民事纠纷,请一位德高望重的中间人,一起去茶馆评理调解,将一场风波在茶馆这种平和、宁静的地方化解。

成都博物馆展厅里的每一件展品都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每一件展品用它自身的美讲述着它所经历的故事。而成都小巷,它不像瓷器那般精美,不像珠宝那样华贵,它有些世俗,有些平凡,却最感人至深。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