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一生其实是一个悲剧,但这与他的个人性格和人生追求是脱离不了关系的,而这些与项羽的成长环境、家国困境以及文化背景是密切相关的。他出身于楚国将门,世代拥兵,家庭教育想必十分严格,这也决定了他有着一身高强的武艺以及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彼时,正值天下大乱之际,秦君不仁,百姓深受其害,各地起义不断,政治松散,社会动荡,这也提供可乱世造英雄的可能性。楚地文化带有的浪漫感性也深深融入了项羽的骨血中。首先项羽他的胸中并无可行的理想,没有理想并不是意味着平庸无奇、碌碌无为,而是只接受意志自由的支配,也就是“不拘泥与任何现实的制约”。这一点从他少时学习的态度便可以看出:“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没有具体的理想,却取而代之的是“大气象”,表达极为强烈的个人意识。这也决定了他的无所顾忌和敢作敢为,也注定了他可以是一位气盖山河的英雄人物,后来他“拔剑斩守头”和“即其中斩宋义头”更是奠定了他在军中的声望和地位。都是可称帝者,项羽其实与刘邦本质上是不同的,项羽在目睹秦始皇的奢华仪仗之后,曾有豪言“彼可取而代之”但这对于项羽来说只是一件需要证明自己实力的事情,所以他在大势在握之际,并不急于称帝;就和刘邦的“大丈夫理当如此”有所不同了,刘邦是在立志,并且以此为终身奋斗目标,为此可以委曲求全,牺牲一切。前者目的在于完全替代,后者则将之作为崇拜的对象。项羽虽手染鲜血,残暴不堪,却活的坦然,并无半点猥琐之气,倒不失为一位君子。对于昔日的豪言,比起刘邦,项羽更像动物一样,靠本能、直觉行事,前者理性,后者感性。项羽的感性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幼稚,只靠直观本能接近目标,不懂半分谋划,就连为后世之人所称赞的“破釜沉舟”,看似是一种谋划,实则不然,没有后路的“策略”其实是一种赌博,而且孤注一掷。政治敏感度低,又不懂得如何招揽贤才、如何使用人才的道理,这就为他的失败添上了一笔。其实项羽的人格说是单纯,也不为过。他有一种自由人格,这成就了他初期的辉煌,但这只是一种直觉本能,是在是缺乏理想、谋划的理性力量。他始终以自我意志为中心,在鸿门宴的最后,并不是因为他心软才放过刘邦,而是刘邦伏低做小的姿态,让他内心得到的满足,自我的意志畅通无阻了,杀刘邦的动机也就消失了,这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天真和自由。前面说项羽其实是活的坦荡的人,还在于他最后对于自己悲剧命运的坦然接受,坦然赴死。
项羽终其一生都在执着地跟随着意志的自由,只可惜他将这种自由放纵成了残暴,英雄末路,实为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