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才女解读人间情感
————张爱玲小说的荒凉如水式爱情
[摘要]没有谁不期待一场美好的、圆满的爱情,但张爱玲用自己对美好爱情的期待将背后的真实撕裂给你看,华服之下爬满了令人窒息的虱子。当爱情变味时,该是怎样一番凄凄惨惨戚戚,爱情纠葛拉扯出的是呼吁女性自我独立,摆脱对男性的依赖。
[关键词]张爱玲、爱情、悲凉如水
爱得不怎么顺利的她,写尽男女爱情中那些往往被人忽视的痛,张爱玲的小说可以说是一种爱情观的体现,没有特别的玛丽苏情节,用悲凉的笔调和生活化的视角来表达每个人都极其熟悉的有烟火气的爱情。我读张爱玲的爱情小说,很直观的感受是荒凉如水。
怎样的转身忘却,才会在对一个人的爱里抽离的那么快,这种荒凉如水的爱情给了我一个张爱玲式的答案。原本很天真浪漫的才女感伤如此,恐怕与她家道中落,自己的失意爱情不无关系。当你读懂了张爱玲的感伤,也就不再是初历爱情的白纸了。
1、独特的张氏文学语言
写作是一种极其个性化的过程,每个人写作都有自己的风格,所以作家在我看来代表的其实是写作的风格,而不是名利符号,张爱玲的风格也是自成一派的。她特别擅长运用修辞和描写手法,与感官衔接巧妙,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张氏语言世界,字义传达较好:“薇龙那天穿着一件磁青薄绸旗袍,给他那双绿眼睛一看,她觉得她的手臂像热腾腾的牛奶似的,从青色的壶里倒了出来,管也管不住,整个的自己全泼出来了”。(《沉香屑—第一炉香》)像是亲眼见到一般真切,读来意味浓重。其中最为鲜明的是:九莉洗了脸回到自己的小房间里,刚才忘了关台灯,乙字式小台灯在窗台上,乳黄色球形玻璃罩还亮著,映在清晨淡灰蓝色的海面上,不知怎么有一种妖异的感觉。她像给针扎了一下,立刻去捻灭了灯。(《小团圆》)并没有用很绚丽的手法去描写,感觉上虽是淡淡的,却韵味十足。
2、悲凉笔调下的爱情
作为地道的上海人,张爱玲骨子里的小资派感觉十足,笔下的爱情多以生活化的视角去描写。凄凄惨惨的悲凉爱情中,老上海的人文情怀也向读者娓娓道来,她自己也曾说:“香港的夜真的就比大陆美吗?”。(《张爱玲的私语录》)她眼中的爱情很是沧桑,与那样摩登繁华的上海对比鲜明,反差极大。即使悲凉如水,这样的小说依旧有着魔法般的魅力: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在振保可不是这样的,他是有始有终的,有条有理的。他整个地是这样一个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纵然他遇到的事不是尽合理想的,给他自己心问口,口问心,几下子一调理,也就变得仿佛理想化了,万物各得其所。(《红玫瑰白玫瑰》)都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那什么都想要的男人注定要伤害爱他的女人,悲凉在于不是不爱了,而是爱过了,感觉已经变了,新鲜感是引发这一切罪恶的根源。笔调虽然冷静且浅淡悲凉,却美从中来,给人以世俗化、理性化的思考。可以由此推论,不是大团圆的爱情结局才能给我们极佳的阅读体会,越是这样悲凉的基调实则给我们的感触要更多一点,包含的人性内容更加充盈。
3、纯粹的文学世界
在批评家眼中,张爱玲被认为只是通俗作家,上不得台面:但夏志清在小说史中给予张爱玲的篇幅比鲁迅的还要多上一倍,他甚至认为张爱玲的《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凤凰网)她的文学世界里爱恨分明,用词细腻平淡,在我看来是很纯粹的,少了弯弯绕绕。另一种写作是为心灵写作,探生命之幽微。张爱玲、钱钟书与沈从文的写作均属此类。夏志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劳伦斯在他的《古典美国文学研究》一书中,说了这么一句话,对于有想象力的作家,可谓金科玉律:‘勿为理想消耗光阴,勿为人类但为圣灵写作。’照此说法,那么一般的现代中国文学之显得平庸,可说是由于中国现代作家太迷信于理想,太关心于人类福利之故了。”(《中国小说现代史》)作家之流,实则不应该分什么主流,只要读者认可,便是个好作家,张爱玲作为一个女作家,无论是笔风,还是文学素养都是很有水平的,也正因如此才被读者所接受,愿意去领略她所描绘的文学世界。
传奇才女用自己独有的文学世界解读了人间情感,道出了爱情也有悲凉如水的一面,斯人已逝,但她的作品仍在被阅读。
【参考文献】:
[1]: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花城出版社,1997-3
[2]:张爱玲,小团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3]:张爱玲,张爱玲的私语录,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06-01
[4]:张爱玲,红玫瑰白玫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06-01
[5]:凤凰网
[6]:夏志清,中国小说现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