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是什么能让一个人放弃自身道德和价值,隐忍数十年,最终完成复仇计划?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展现的伍子胥通过一系列的人物活动最终达到人生顶峰,完善了纯粹而完整的人格,本文将结合《史记》中对伍子胥这一人物的记叙,简要分析伍子胥在复仇过程中人格逐渐完善的过程。
【关键词】史记隐忍复仇人格完善
司马迁曾毫不掩饰对伍子胥的偏爱,发出“向令伍子胥从奢供死,何异于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重于后世。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的赞赏。对于父兄皆死于楚平王手中的伍子胥来说,所谓“隐忍”即忍常人不能忍,而正是生命和复仇促使伍子胥放弃道德和价值而选择与兄长伍尚以“仁”为道德标准的价值观念完全相反的“刚戾忍垢”作为价值取向。
面对楚王提出的要求,不同的抉择正是两人截然相反的人物性格体现,伍尚面对世界的姿态是积极的“仁”,而这同时也是《史记》中儒学之“仁”的体现,正如儒学所强调,道德和道义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因此在面对伍奢被囚,楚平王提出的鸿门宴时,为摆脱这种“道德困境”并对这种微乎其微的可能性负责,拥有理想主义者的道德追求的伍尚选择用生命来抹平道德瑕疵。而与“仁”相对的“忍”则以被动的时刻准备爆发的姿态潜藏在伍子胥身上,伍子胥并未阻止哥哥赴死,相反正是伍尚的牺牲,免去了伍子胥在道义的困扰下产生的内疚,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道德瑕疵为伍子胥的复仇增提供了理由和动力,也是司马迁在《史记》中使两人在人格上完成了一次分工,使得伍子胥抛弃道义和自身道德成为毫无压力的复仇者。
为实现复仇计划,伍子胥先后做过晋国内应,乞讨,帮助公子光实现弑君篡位。在逃亡途中,伍子胥作为贵族深刻的体会到了耻辱,但为了复仇他选择隐忍并且将其转移到复仇之下,使道德评论在不断的隐忍下转化为意志评价,为最终复仇计划的达成提供精神支持,此时伍子胥的复仇也从平稳渐进到成熟。
楚国最终亡国,而此时楚平王已死去多年,伍子胥“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二后已。”近乎疯狂的复仇同时反映出伍子胥报仇成功,使其复仇心情得到淋漓尽致的宣泄。也在整篇传记中成就了伍子胥作为复仇者的人格形象。
除了对伍子胥的人物刻画外,《史记》中还刻画了怀和申包胥等人,从不同层面说明了伍子胥的复仇性格的坚韧和残酷,申包胥护国和伍子胥灭国的决心看似水火不容,实则两人相互理解,互不阻止。申包胥这一人物形象不仅是伍子胥在复仇过程中的阻力,更是司马迁对伍子胥刚戾残暴性格的补救和补充。尽管伍子胥隐忍的刚毅性格收到赞赏,然而其暴戾的心性和残酷的手段如破国鞭尸依然有违传统逻辑,司马迁在记叙伍子胥这一人物形象时,既有对其意志人格的崇敬也有对其破坏力的恐惧,而申包胥的形象和立秦庭而哭的复国情节正是对于司马迁内心恐惧的补救措施。
伍子胥大仇得报以后人生的最高价值得到实现,行事不再严谨,在奸臣的挑拨及谏言无果后送子离开吴国,如此明显的授人以柄自然使其失去吴王的信任。实现最高人生价值的伍子胥本应就此灰暗,却因为进谏无果,吴国即将灭国而重新燃起复仇之火。在吴王赐死之际伍子胥以自己的生命诅咒吴国的灭亡并成就了第二次复仇。
由此可见,伍子胥的人格随其复仇计划的不断深入而成熟,而《史记》中对于伍奢、伍尚、楚平王、吴王、怀、及申包胥等人的记叙也从多方面完善了伍子胥的人物形象,是其最终人格达到完整而纯粹不可或缺的外界因素。
【参考文献】
1.《史记·伍子胥列传》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