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鬼怪文化对比
【摘要】中西方都有鬼怪的传说,而鬼文化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易引起中西方人们的共鸣,是一种共通的语言,二者具有相似性。但是因其根植的文化土壤不同,在内容以至于精神表现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不同。
【关键词】中西鬼怪文化;相似性;差异性
一.中西鬼怪文化的相似性
首先,从中西方对于鬼的定义来说,中西的鬼就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中国《礼记·祭法》中就提到:“人死曰鬼。”【1】而《说文解字》谓:“鬼,人所归为鬼。”【2】都有说到鬼其实是人死后的产物。同时,《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也写到“鬼”是“人死后灵魂的再现”。【3】由此可以一个结论,在对于鬼的产生这一问题上,中西方都统一的认为鬼是人死后的产物,也就是灵魂脱体之后表现。
其次,二者的相似性还表现在对于鬼形象的描绘中。双方在诸典籍对于鬼的叙述中,提到的鬼的外貌无非有两种形象,一种是人形,一种是怪物形。人形向来容貌俊美,而怪物形则外形丑陋,能使小儿止啼。除此之外,关于鬼的能力的描述上,也都有提到鬼无声无息,无影无形,能穿墙入户,能无处不在,妥妥的为杀人于无形而准备的技能。当然,这里西方的鬼,应特指幽灵,像吸血鬼一类有形体的怪物不属此类,它更与中国的僵尸相像,二者都是尸体所化,以吸血为生,惧怕阳光,有尖利的牙齿,但区别在于吸血鬼更近于人,而僵尸更像兽。总而言之,中国的鬼怪在西方大体都能找到与它相似的东西,中西鬼文化的相似性可以说是很明显了。
还有,关于鬼魂的归属问题上,二者也有着相同的默契。中西方神话之中都提到了鬼魂最终的归属——冥界,或者说地狱,而每一个下了地狱的灵魂都将受到审判。《神曲》中就有对地狱的描述:“我把你带出此地,前往永恒之邦。你在那里将会听到绝望的惨叫,将会看到远古的幽灵在受煎熬,他们都在为要求第二次死而不断呼号;你还会看到有些鬼魂甘愿在火中受苦,因为他们希望有朝一日前往与享受天国之福的灵魂为伍。”【4】《佛说十王经》中也有对中国地狱的部分描述:“若说西方奈何桥,一尺三寸万丈高,作恶之人大王怒,罚他去走奈何桥,上桥自有鹰来啄,下桥自有毒蛇咬,只为阳间多作恶,如今难过奈何桥。”【5】从以上典籍可以看出,地狱多是作惩罚之用,而且刑法惨不忍睹,也难怪无论东西,人们都谈“地狱”而色变,希望灵魂得到救赎了。
除了上述三点之外,从不同角度也能得出不同的关于二者相似性的观点,我就不再做更多论述。其实中西鬼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之多的相似性,是因为其根本上是人类发展阶段共性的一种表现。是在人类无法解决所碰到的问题时产生的推测性猜想,比如对于黑暗原始的恐惧使人们幻想其中隐藏的怪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产生此类猜想,这也表现了人类对未知的求索,是人类精神寄托的一种表现。
二.中西鬼怪文化的差异性
不同文化土壤培育出来的文化自然有其差异性,鬼文化当然也不例外。中西鬼文化中最为显著的差异就是二者“鬼”的种类。中国文化中的“鬼”与西方文化中”的“鬼”相比,种类更加丰富。中国的鬼可以是人死后变成的魂体,可以是魂魄俱存的实体,也可以是有魄无魂的僵尸,形态众多。甚至还有按死法分为的吊死鬼,水鬼,伥鬼等。而在西方文化中的“鬼”主要泛指恶魔和幽灵,二者形式较为固定。恶魔通常被描述为公羊头、人身、尖耳、利爪的形象,而幽灵则没有固定形象,但也没有具体划分,反而感觉都是一个模样,形象单薄。
其第二点不同在于中西两方对于鬼的性质的划分。中国的鬼可以是人们崇拜的祖先之灵,也可以是祸害生人的邪恶存在,具有十分明显的善恶划分,可以说是人在另外一个世界的延续,有十分明显的人性特征。《聊斋志异》中对于善鬼恶鬼就有极其详尽的描写。但西方的鬼怪不同,生来便被划于恶的一方,基本上都是邪恶与恐怖的化身。它们往往面容丑陋,作祟活人,带来巨大伤害,它们不能被感化,不存在所谓向善之心。基督教将它们的存在作为神存在的证据,恶魔代表极恶,神则是极善。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人类始祖的原罪就是受到魔鬼的引诱,这一文化下的鬼怪的灵魂实际上已经不属于自己,而是被魔鬼所吞噬与霸占。因此,鬼只能是受魔鬼支配的恶鬼,是从灵魂中坏到骨子里的幽灵,是不可能向善的。因而在西方,但凡是鬼怪,就一定是邪恶的。不过现在二者殊途同归,都呈现出了鬼怪人性化的特征,从差异走向了统一。
其三,便是中国鬼怪自成一种体系,而西方则各自为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鬼怪集体就像存在于另一个时空范围内的社会,有善鬼有恶鬼有不善不恶的鬼,人间的道德观念在鬼的世界里也得以使用并遵守。他们在阎罗天子的统治下,类似于人间的封建王朝,不同的是没有所谓真正意义上的子民。西方文化中,狼人、吸血鬼、精灵等各自为政,甚至有吸血鬼与狼人是死敌的传说,这一点与中国鬼怪社会大相径庭。
而中西鬼文化之所以不同其根本在于中西精神的本性不同,西方更重自由,原欲,强调个性;中国更重团体,强调奉献。其他类似历史、起源等其他的原因还有很多,但我想民族精神的影响才是其主要原因。
小结
中西鬼文化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人类不同文明的发展既有共性,也各有其特性。
【参考文献】
【1】叶绍钧选注,《礼记·卷八·祭法》,商务印书馆,1930
【2】[汉]许慎著,《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83
【3】[英]霍恩比著,李北达译,《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04
【4】但丁著,王维克译,《神曲·地狱》,商务印书馆,1948
【5】杜斗城编著,《佛说十王经研究校录》,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