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废名的禅学思想

作者:宋詹洋
主要内容

废名的禅学思想

【摘要】废名作为小说家的同时也是一位佛学大家,因其自小生活的环境和长大后胡适、周作人等人的影响,使其倾心佛禅。而禅宗思想对他的作品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其发展转变的同时也促成了废名作品风格的转变。

【关键词】废名、禅学思想、产生、发展转变

废名的作品因其明显的散文化特征以及饱含的禅意,作品向来被人认为最是晦涩难懂,特别是其佛学著作,更是令人望而生畏。而在我看来,废名有两大成就,一是文学,二是佛学。文学上的成就在当时以至后世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其佛学上的成就至今却也极少有人研究。本身行文的晦涩就已让人望而却步,加上又是阐述佛学深奥的思想,其佛学作品少人读懂也就不甚奇怪。然而废名的主要成就又在佛学之上,并且他的作品无不贯穿着禅理,于是想要了解废名却又不得不研究他的禅宗思想。

概括来说,废名禅宗思想的产生与转变可以说决定了他作品的风格与思想深度。

一.废名禅宗思想的产生

谈到废名佛学思想的形成,就不得不说到他自小受到的佛学氛围影响。废名于1901年出生于湖北黄梅县城,这是一个著名的佛学之乡。黄梅自隋唐以来便是佛教兴盛之地,有关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的故事,在黄梅家喻户晓,并且五祖本人就是黄梅当地人,中国禅宗正是在这里通过这些大师们传法授道最终走向成熟。黄梅县城的佛学传统就是废名受到的佛学影响之一,特别是五祖思想,对他的初期文章风格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影响。

当然对一个人的影响最为重要的是家庭因素,而废名的家庭处于黄梅,自然是具有浓厚的佛学氛围,并且他的家人也极为笃信佛教(废名母亲后来皈依了佛门,使本就好佛的废名更加近佛)。一个人自小受到的文化氛围影响对一个人思想的塑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正是这种浓郁的佛学氛围为废名的禅宗思想打下了十分坚实的基础。

但是还有一个关于他的家庭的,隐藏较深的因素,便是他妹妹的死。废名一直认为妹妹是替他而死,并由此产生了一种寂寞之感,这也使其更加亲禅近道。他自己也说过“阿妹的死,到现在已经是四年前的事了,今天忽然又浮上心头,排遣不开。”[1]

其次是他长大后的经历,与胡适及周作人的相处,使他自小打下的佛学基础开始觉醒。

有一次,胡适突然问废名:“你们黄梅五祖到底是在冯茂山,还是冯墓山?我在法国图书馆看敦煌石窟发现的唐人写经作冯墓山。”[2]此番谈话引起了废名的高度注意,他开始意识到佛家文化的历史价值,也使他向禅宗思想靠拢。

周作人此时也在研究佛教经典,对佛禅有着浓厚兴趣,周作人作为废名之师自然对他产生了这方面的影响。

并且处于五四时期的废名,正需要一个精神的寄托,近禅可能便是这种需要的体现。

二.废名禅宗思想对于文章风格的影响

禅宗思想对于废名的影响,主要在于他的文章之上。最为显著的,是对他文章风格的影响。

废名的禅学思想大致分为了两个时期,与之相应的,他的文章风格也大致分为两个时期。

从20年代中期受胡适影响开始接触禅宗到30年代初可以视作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废名的风格以空灵静寂为主,《竹林的故事》、《桃园》、《枣》、《桥》便是他第一阶段的代表作。善于描绘一种静谧美好的人间画卷,却一反当时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常态,极突出空灵寂静的意境,成为当时一个异类。远离了当时主流,常为人诟病与批评。

废名的好友兼同乡程鹤西曾回忆他说:“后来读庾信的诗赋和《维摩诘经》也是受他的影响。”[3]不难看出废名对于《维摩诘经》的喜爱。其思想可大致概括为“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4]正是这种“静心”思想影响了他前期的写作风格(黄梅乃五祖之乡,废名深受五祖影响,五祖的强调“守本真心”、“守心住境”、“息妄修心”,也与“静心”思想相似)。

此一阶段废名的禅意主要表现为对观心看净,超越世俗的虚静境界的凝视与憧憬,而由此产生的空灵静寂的写作风格,也就不难理解。

30年代起一直到整个40年代,可以视作废名禅宗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主要作品是小说《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两个未完成的长篇以及部分诗作与散文。这一阶段废名的作品逐渐出现了对现实社会的反映,也正是这一阶段,废名的哲学思想和对现实的看法开始显现,作品风格呈现出自由洒脱的特点。

北大解散,作为学生的废名忿然退学,他的生活变得拮据,他不得不开始面对现实,“静心”思想不适用于他的现在,这促成了他寻找更为贴近生活社会的思想依据,他开始重新阅读古代经典。周作人提到:“随后他又读《论语》、《庄子》,以及佛经,特别是佩服《涅槃经》。”他对《庄子》和《涅槃经》的喜爱,正体现了他禅宗思想从“静心观物”到“非有非无”类似逍遥的思想转变。因而他此时的文章有倾向自然而然之感,他说“我现在只喜欢事实,不喜欢想象。如果要我写文章,我只能写散文,决不会再写小说。”[5]可以看出,禅宗思想的转变使他的写作更贴近于真实了。

这阶段废名的禅意变为接近六祖慧能的般若和涅槃相结合的“非有非无”思想,并因此产生了空灵静寂向跳跃,自由洒脱的写作风格的转变,这一阶段的他,笔下的人物更真实、更具有生命本相。

【参考文献】

[1]废名著,王凤编.《废名集·第一卷·阿妹》,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09-01.

[2]郭济访著.梦的真实与美——废名》,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

[3]鹤西著.《鹤西文集·怀废名》,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12.

[4]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佛学书局,1994.

[5]废名著.《冯文炳选集·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