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平将倾——教育不公平的具体体现
1.1城乡分化——消失的乡村教育
“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我国平均每天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平均每一个小时,就有4所农村学校消失。十年间,中国农村小学生减少了3153.49万人,减少了37.8%,农村初中生减少了1644万人,减少了26.97%。调研显示,撤点并校后,农村学生上学距离平均变远4.05公里,安全隐患增加;住宿生的平均年花费为1157.38元,成为农村家庭的额外开支。”[1]
撤点并校,整合乡村教育资源,让村里孩子到城镇求学,以提高教育质量。改革的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是不联系实际情况而灵活进行的改革,让越来越多的乡村孩子想要享受和城里孩子同等教育资源异常艰辛。而又有许多孩子,从家乡来到城市,城市为他们打开大门,而城市里学校的门,却不为他们敞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困难重重,甚至可以说是求学无门。而在许多偏远的地区,有的孩子连享受最基本的教育资源都存在问题。
1.2区域分化——好学校和差学校
“根据对我国的35个主要城市的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家长在孩子“小升初”择校准备阶段的花费平均为4.4万元,而北京地区的花费高达8.7万元。而据总结,“小升初”共有16种升学方式之多,包括“占坑”、“自选”、“推优”、“特长”、“共建”、“子弟”、“双拥”、“定向”、“直升”、“寄宿”、“私立”、“随班就读”、“条子”以及“电脑大派位”等。”[2]
在这组数据中,每一个价位都是一个门槛。每一种升学方式,都是一种政策,在政策的背后又筛去了多少人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
我国目前,各地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质量差异大,政府保障的公办学校比重不足。产生了择校热的一系列社会效应。择校费,天价学区房与就近入学。让义务教育的门槛不断拔高。
普通家庭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良好教育环境的想法,越发地难以实现。
1.3等级分化——好学生和差学生
“2011年10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142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0.2%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教育“冷暴力”现象普遍存在72.4%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在上学期间遭受过老师的“冷暴力”。获选率最高的3重教育“冷暴力”类型;嘲讽挖苦型(70.4%)、漠不关心型(69.7%)、训斥型(66.1%)。”[3]
越过城乡,好不容易进到好学校,本来已经足够幸运,能达到在环境上的基本公平。但目前教师水平素质参差不齐,不关心学生的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对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差别对待,同时进行人格上的一些侮辱性的惩罚,让学生的身心收到损害。分数或许有高低,但是学生却没有根本上的优劣之分,不能以片面的观点去对待。
2.我国教育不公平产生的根源
2.1.思维固化
受中国传统的思维禁锢和如今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少人认为读书已经成为了唯一出路,而当今的社会环境,让升学成了更多人最好最优的选择,没人愿意退而求其次,人人只有读书升学一条路可选。更多的寒门子弟需要依靠“升学”这条路走出去,背负着一家的希望。这条路的艰辛程度也可想而知。有限的资源面临着巨大的需求市场,供需严重失衡。
国家战略选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危险期,社会不稳定,教育公平,受教育的机会,基本条件不均衡。城乡差异,区域发展不均衡。我们的战略也让这些不公平变成了必然。
2.2名校情结
重点中学,985、211名校,从小学到高中到大学,有多少人想要自己的孩子挤进名牌院校。因为政府对名校的资源倾斜,社会对名校的认可度的升高,使得名校越来越优越,而一般的院校也就相比更为没落。千军万马奔着独木桥而去,不单单变成了孩子的竞争,也是家长、家庭间的竞争。学校是一个没有硝烟,却伤亡无数的战场。
2.3无以因材施教
好学生,差学生的区分,就是对学生评价形式的单一化。仅以分数论高低,局限了更多学生的发展。国家也有提出过相应的措施改革,比如加分政策,但在实施过程中的权钱失衡,却也加剧了不平等的情况。学生自身得不到良好发展,一切陷入不公平的死循环。
同时这一问题也是老师基本素养的不足而产生,不能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引导,使其充分发挥他的长处,发展自我。
3.如何“公平”教育的不公平
3.1实现教育相对公平
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公平,而教育的相对公平首先是实现基础教育的公平,是在政府环境和政策上的控制,社会的观念的改变,所有人对于教育的言行一致以达到目的。
3.1.1教育机会公平
机会的公平也就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公平,社会上种种不公平现象的源头也多是由于机会不公平而导致。报名机会、入学机会、获奖机会…基础教育公平的实现则是在基础教育即学前教育、九年义务制教育
3.1.2教育过程公平
在教育机会实现公平的更进一步则是教育过程的公平,每个孩子都应该享受公平的教育环境,包括教育硬件设备,学校环境等方面所实现的公平以及对于我国一个庞大群体——老师的基本素质的要求,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不过分偏袒,基于每个学生平等足够的耐心和悉心教导。
3.1.3教育结果公平
结果公平不是每个人在教育之后都有一模一样的成果,而是指在机会和过程公平的基础上,每个孩子能在自身基础上都能得到充分良好的发展,能在收到公平教育之后成为最优秀的自己。这一步的实现,可以算得上是教育公平的最高体现,其难度也不言而喻,需要社会多方的共同努力。
3.2多方努力
3.2.1政府规划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胜利召开,这是21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描绘了中国未来十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伟蓝图。”[4]在这份我国十年的《教育规划纲要》中,主要包含了四个部分: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从方向,任务,制度,措施四个维度展开。”[5]
3.2.2解放思想
“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家长解放思想,以民族素质为重,以国家需要的创新人才为重,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的弊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使学生有时间思考,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有时间锻炼身体,有时间参加自己喜爱的科技文化活动,真正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6]
3.2.3锐意改革,勇于实验
在国家制定了相应的制度政策后,实践才是重中之重。文化改造是一个长期渐变的过程。
首先,在不同区域实现师资、硬件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其次,解决克服择校不良现象和择校造成生源的不均衡。基于区域内,加大教师流动力度,形成教师培训平台
最后,克服传统文化的教育均衡满足各类学生基本教育的均衡。
结语:“教育公平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也许你可以无视打工子女在城市无法求学,因为那不是你的孩子;也许你反对随迁子女在大城市高考,因为那会侵占你孩子的高考利益;也许你也赞成把不听话有疾病的孩子赶出教室,因为这会影响聪明孩子学习。然而在一个没有公平保障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不公平的受害者。”[7]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残酷的自然法则,同样适用于现在,但不一样的是每个人好像都可以保证基本的生存,但在不公平的大环境下,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属于他的最良好的生存环境,环境的不公平让差异越来越大,在不公平的社会,人人平等的基本生存条件只是一句口号。所以,我们应当一起维护这最基本的公平,从教育公平开始。
[1]21世纪教育研究院《农村教育布局调整的十年评价报告》
[2]21世纪教育研究院
[3]《中国青年报》
[5]P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苏君阳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P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苏君阳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教育公平》熊丙奇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