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忠孝——从小做起
在这学期刘武老师的形势政治与明德教育课堂中,“忠孝”是提及最多的话题。我国的忠孝文化源远流长,岳飞,文天祥这类人物,从我们小学时候就开始在我们的耳畔萦绕。二十四孝图也曾作为文化宣传变成文化墙,供大家学习观赏。固然那些陈旧的方式不一定为我们现代所认可,一些过于夸张的行为,还被现代称之为“愚孝”。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所传达出的精神意义,和其中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是应当为我们所继承学习的。
时代变迁,忠孝表达的形式早已和那时不同。但我们却始终没有丢弃,我们中华民族生来的忠孝仁义。在我的大学校园里,欧式的建筑,ABC教的正名却还是忠孝大楼,仁爱大楼,信义大楼。这些词每日在我们眼前出现,在我们头脑中经过,在我们耳畔响起。对这些词的熟悉感与日俱增,其实,这些词本就和我的黑头发,黄皮肤一样与生俱来吧。
我们的传统,社会,环境都教导了我们。而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也当是言行一致。让忠孝真正地融入我们的言行中去,从细微之处体现。
“忠”对国家的忠贞,热爱我的祖国,不仅是具有爱国意识,并且懂得理性爱国。不是在国际关系日益紧张时的打砸,而是为祖国做我所能做,且做好我能做。更应该从身边的那些小事做好。比如,尽好纳税人的义务,对公共环境设施的保护维护,不崇洋媚外,学习自己五千年的文化,过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
我热爱我的祖国,我忠于我的祖国,在战争年间,我们可以抛头颅洒热血,在和平年代,我们更是要做好自己能为祖国做好的一切,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念叨的口号,而是根植于心中的潜在的本能。
“忠孝”常一同提及,家国一体,对国家尽忠,对家里尽孝。“孝”在如今能听闻的事例比起“忠”来少之又少。想起在我不长的人生里,对“忠孝”的初次感触,就是高中老师为了应考而让我们看的《感动中国》颁奖典礼,里面的人物事迹让人唏嘘。回看近三年来的《感动中国》,最近的孝子,也才是在2015颁奖典礼上2014年度人物守护瘫痪父亲的孝顺女儿朱晓晖。社会新闻更多的也是讲述不孝的反面例子。“孝”似乎对于我们来说,似乎日渐疏远。但我坚持,每周给父母打一个电话,平时聊聊微信,节假日也一定记得给他们送上小礼物。在家为父母多做些家务,是真的因为体会到父母的辛劳,主动地为他们分担一些家务。我越来越大了,而父母真的是越来越老了。能用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去关心他们,在他们需要我们的时候在他们身边,像他们一直守护在我们身边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