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关于热点

作者:杜婕
主要内容     

在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当代,随之而来的是电视电脑、手机、电视进入家家户户,我们每天都接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消息,在爆炸性的消息中汲取新的知识。在以前科技尚不发达,人们联系靠口耳相传的时候,就有“热点”存在,比如谁家的孩子又得第一名啦,谁家又有喜事啦之类的,也算是一种“热点”。更别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发生的事情很多,那么为什么有些事件会脱颖而出成为“热点”消息呢?

我们知道,符号是人类传播的介质,人类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相互沟通信息。“热点”事件的传播者也显然意识到并且熟练运用了符号,借助某种可感知的物质形式,借助于符号表现出来,而传播对象也只有凭借这些符号才能理解意义。“热点”的产生,不只是依靠传播者将要传播的信息转化为符号,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选择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人们关注的往往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者是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而有些传播者就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

在了解关于如何制造产生“热点”时,在一营销网上了解到了“想要打造一个热点社会话题,首先需要一个能够引起所有人,或者说主流发声人群共鸣的集体符号。当然这种集体符号,除了是东西、是人物外,还可以是一种集体的情绪。最成功的社会热点事件,就是激发集体人群的情感共鸣。”我觉得很对,“热点”之所以成为热点,是因为人们的情感共鸣被激了起来,即马莱兹克模式中的社会心理因素,类似的案例有:红黄蓝事件激起了各位家长的情感共鸣,以及观看过《素媛》《熔炉》等人的情感共鸣,以及尚存良心的所有人的情感共鸣,所以这件事即使被某种力量打压,也不能妨碍其成为“热点”。

信息的传播,与集合行为也离不开,集合行为通常是大量人群聚集于狭小的物理空间,人们保持着高密度的接触,在这个环境下参与者们的情绪会相互影响。一个信息成为“热点”,便是因为,大家所处的信息环境都不尽相同,如微博,意见领袖经过把关后,将信息通过过滤和润色提供给受众,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公众设置了“议事日程”,即议程设置功能,在微博这个狭小的物理空间,人们受了意见领袖的影响,再传播给其他人,这件事情不断发酵扩散,就会形成热点。江歌一案本来被搁置了一年之久,最近通过大V们的扩散和受众的传递,激起了社会各界的情感共鸣,最后不断发酵成为了热点。

而受众面对一般的热点事件,大多数人会顺着意见领袖的思路走,或者成为其对立面,因为大家可能都会有一个习惯,看见一个热点事件,就下意识的会翻一翻评论,然后结合意见领袖的分析,站自己认为合理的立场。人们对事件的看法会有正方反方对立等不同的意见,在不同的意见产生的情况下,我们又可以引出“沉默的螺旋”这一假说。江歌一案中,起初有人表示自己认为刘鑫的做法理所当然,而这种人,在多数觉得刘鑫罪该万死的人中,就成了“少数”和“劣势”,而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当他们发现了自己的处境之后,一般人就会屈服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由此可见,一个热点的出现产生,离不开大众传媒的把关,意见领袖的润色,和受众的反馈。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