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与树的人文之旅》微读书报告
摘要:花与树的人文之旅结合中外文化交流史、园林史的眼观,对书中基于科学性、人文性而生成的谈花写树文字及其表面轻松、雅致的"小情致"所蕴含的庄重、谨严品格予以充分肯定。其文化潮流、商业利益、互联网的兴起等因素都会使我们对不同的植物产生不同的寄托和情感,导致完全不同的文学形象或个人记录。所以说我们可以多用历史之眼、艺术之眼和科学之眼去留意身边的花花草草,它们的故事实在精彩的很。
引言:读一本书,要想了解其书的内涵及意义,需了解作者及本书的背景。所谓知人论事,要想论其事,必先知其人。想必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
周文翰,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至2008年先后担任《财经时报》、《新京报》等文化记者,从事文化艺术方面的报道。在西班牙、意大利、印度、东南亚等地长期旅行,从对殖民历史和文化冲突感兴趣到如今的花草文化。他将平常可见的松、竹、梅、荷花等,进行了文化解说,它们在不同的文化中命名、传播及其象征意义进行细节挖掘和文化比较,以兼具文学性和知识性的语言及跨学科的方法对最常见的植物进行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的多向度解读,尤其关注各科植物相关的文化想象和文化认同的建立。书中的插图与文字解说,让人读起来耐人寻味、回味无穷。
周文翰的这本《花与树的人文之旅》,仅以309页的篇章,写出花草在历史长河中的旅行,带我们领略了玉兰、芭蕉、灵芝等的奇妙之旅。虽未读完,我却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书中的文字与插画牵引着我,我开始对它着迷,对它充满好奇,它们是怎样变迁、发展的,怎样变成如今的面貌,如今的含义。
本论:(一)对《花与树的人文之旅》进行简要概括
一种植物发源于何处?如何被传播开来?在不同的文化中又有怎样的意象?在不同的国度,植物往往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即使在同一种文化中,植物的象征意义也会随着历史变迁而改变。从科学性、人文性出发,结合中外文化交流史等,本书从更为综合的角度看待人类如何认识植物,如何赋予不同植物不同的文化意义,以及各种植物在不同地区、文化中传播的历史细节和反映的文化现象。
(二)结合作者观点对其理解阐述
植物的变迁历史就是文明的发展史
本书中的大量图片,都是用历史上的手绘植物图谱、绘画名作、考古遗记、设计作品等,还特别引用印度、伊朗、欧洲、美国、中国不同文化中的有关图像,就是为了让我们从全球文化传播、比较的角度理解植物在古代和今天的文化意义所在。就说向日葵吧(科学之眼和艺术之眼),葵花籽是清代以后才兴起的,之前的都是西瓜子、南瓜子为主。苏州文人文震亨1639年的《长物志》首次使用了"向日葵"这个名称,这个物种是由欧洲传教士、商人带到中国的,同时还有同属美洲作物的烟草、玉米从海外传入。向日葵这个物种既可观赏,又可食用,对温度、土壤的适应性较强,从明代中叶到清末,两三百年间向日葵逐渐从华南、华东传播到各地。这体现了文明的传播,文明的融合,不就是物种变迁促进文明的向前发展嘛。
结论:花草的文化发展史,既能够让我们了解那些文人志士,也能够让我们明白国家的发展历程。它不是纯粹的花草书,更多的是传播一种文化。从丰富的悠久植物文化中,我们进行了一个难忘的旅行。花草树木的本身是一种植物,但更是一种符号和一种象征,它承载了几千年的历史,同人类的认知的升华而被赋予生动的文化内涵。
参考:1、《杂草记》,四川文艺出版社,柳宗民著。
2、《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商务印书馆,潘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