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赏析《诗经》小雅·采薇末章之美

作者:徐子涵
主要内容

赏析《诗经》小雅·采薇末章之美

17级网新徐子涵

《诗经·小雅》是《诗经》二雅之一,内容广泛,为先秦时期诗歌。多为戍边、战士之作,立足于现实,语言较为质朴。是中国最早富有现实意义的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面向现世的传统基础。《采薇》所描述的是西周时期一位戍边将士归家途中所见所思所想,抒发了其爱国思家、忧时忧事的思想感情。

诗歌大约是可以分为三层的,前三章应当是为一层的,抒发士兵的思乡之情,“曰归曰归”、“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以采薇起兴,这随处可见的野菜,采薇的生长呀,时间的飞逝。久未归家的人啊,心中时时刻刻无不思恋着家中之人,思恋着家中一草一木,其急切归家之情可见一般。然猃狁之难,是他难以归家的原因,爱国的责任感促使他战斗,思乡与爱国交织着,凸显主人公的无奈,亦是从战士个人思想角度凸显战争的对人们生活影响。

诗歌的后两章是描写了行军作战的场景,军容壮阔、气势激扬,由思家到行军生活的转换,体现军人不由自主所流露出来的一种自豪之情,诗歌画风的突然转变,并不能说是与其思归主题相悖,反而,更能体现出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末章是此诗最美之处,文美,情亦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王夫之的《姜斋诗话》中这样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乐景哀情易见,“昔我”、“今我”等对比,往时杨柳是“留”,不舍之情可见一斑,同时,春天杨柳方能依依,而他归来之时已是雨雪霏霏,杨柳这一意象不可谓用得丝毫地不巧妙,春日融融,家乡乡亲父老开始春天的劳作了,而他却披上战甲,被迫前去戍边,心中五味陈杂。同时雨雪与杨柳都是具体的意象,以实代虚,时序得以完美地体现,更侧面凸显将士此去征战时间之长,显得含蓄隽永、深有意味。哀景乐情又何说呢?雨雪霏霏是冬日肃杀之景,白皑皑一片是漠然哀伤的,无疑是显得较哀的,更是战士归途所感慨的,触景生情,回家是否物是人非,是否自己任被挂念,总总复杂的思绪交织,然而这并不影响他的乐情,曾有家不能回、曾思亲不得见、曾不知能否度过明日。爱国与思家,这些困苦此刻都化为乌有,即将归家的喜悦是如何都不能被掩盖的,征人有忧思亦有乐乐情。他也许还会想我将如何向妻子叙述我这一年来所吃的苦,如何告诉亲人我所取得的大大小小的战功,以及告诉乡亲,吾国大捷,勿忧。所以,乐情亦是可见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故乡之思,哀切的基调。或许霏霏雪花落于肩头,惊醒了先入沉思的戍卒,他从追忆、想象中回到现实,于是他又陷入悲伤,昔日之情景与近日物是人非。“我心伤悲”大约如此而来。“这是实景叙述,更是抒情伤怀。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不易、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百姓的影响。

历代文人人读此四句都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大约也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归路漫漫,又饥又渴,初归的喜悦之情终于被内心的各种忧思所代替。一别经年,两相别离,生死存亡,不可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所有的思绪啊,化为一声无奈。全诗在这悲叹中结束。

综观全诗,《采薇》是极其富有现实意义的。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猃狁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可谓是千古厌战诗之祖。

《采薇》末章之美,自有此诗以来便备受关注,美在它朴实的言语,真挚的感情。采薇之思,恒久绵长。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