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书报告
个人主要看法与观点
1.对《菊与刀》总评
《菊与刀》是露丝·本尼迪克特在二战结束后所做。在二战临近尾声时,摆在美国眼前的有两个问题:日本究竟会投降吗?对日本到底能采用对德国的办法吗?为了制定出对日本的最钟决策,美国当局政府动员了各个方面领域的杰出人才来研究日本,其中包括了本书作者、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
于是,在美国人或者更多西方世界人眼里难以理解的一些行为,恰恰是本尼迪克特用来解析日本文化本质的最佳论证。书名中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征。“菊与刀”的组合,象征了日本人充满矛盾的性格。《菊与刀》共13章:从对二战的看法讲起,然后到明治维新,再分别描述日本人的民风民俗、道德观念、甚至到日本人如何“自我训练”和日本孩子如何接受教育。全书夹叙夹议,抛开了对樱花、茶道、武士道等过分描述,更多是“对家庭关系、精神信仰进行白描式的对比”,诸如在美国和在日本对待健康、物质、战争宣传、家族关系等的不同看法。
2.作者露丝·本尼迪克特
露丝·本尼迪克特,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20世纪初少数的女性学者,受到法兰兹·鲍亚士的影响,提出最早的文化形貌论,认为文化如同个人,具有不同的类型与特征。本尼迪克特早年学习英国文学,故其作品文笔高妙,并善于作诗以及细腻的描述。本书《菊与刀》即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3.本书特色
本尼迪克特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写成报告。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因为日本跟德国不同,不能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战争结束,美国的决策同这位人类学家的意见一致,事实发展同她的预料和建议一样。“菊”代表日本人性格中积极、阳光、温暖的一面;“刀”是日本武士阶级的标志,用以代表日本人性格中阴暗、刻毒、残忍的一面。
4.对《菊与刀》的思考
“菊花与刀,两者构成了同一幅画。”日本人好斗而温和;桀骜不驯又彬彬有礼;冥顽不化却又审时度势;驯服但不甘受人摆布;既忠心耿耿又背信弃义;既勇敢又懦弱;即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日本民族和其他东方民族不一样,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描述、自我表现欲望。而且,“精神战胜物质”已经渗透到日本人的全部生活里。就如在日本的《每日新闻》报上有一句话:“如果我们仅仅因为庞大的数字就不会开战。敌人丰富的观念并非因为这场战争才被创造出来的。”对天皇的无条件忠诚,对天皇以外的其他人加以批判,二者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时日本虽已逐渐西化,但仍然是一个贵族社会。从人们之间的寒暄、接触,都能显示出彼此在社会地位上的差异。
读后主要困惑与问题
1.作者认为日本文化与太平洋上的许多原始部落相似,这只能表明作者确实对亚洲文化不甚了解。众所周知,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渊源极深,文字、哲学、宗教、神话传说等无一不是传承于中国。不过有一点,作者说对了,就是通过文化比较来研究某一种文化是高效且准确的。
2.在20世纪,人们有一些模糊不清,甚至有失公允的观念。不仅对日本民族的形成,甚至对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法兰西民族的形成……我们基本上都持有一种模糊、混乱、比较偏激的观念。有时,仅因为一种细微的差别,人们认为那是难以调节的分歧。当某个民族以其社会经验和价值体系为基础,已在思想上形成了一套完全出乎人们设想和医疗的行动计划时,人们却还在对共同目标高谈阔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