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论(引言)
(一)作者: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
(二)出版时间:1985年
(三)出版国家:美国
(四)总体影响:
《娱乐至死》一书解析了美国社会由印刷统治转变为电视统治,得出了由此导致社会公共话语权的特征由曾经的理性、秩序、逻辑性,逐渐转变为脱离语境、肤浅、碎化,一切公共话语以娱乐的方式出现的现象,以此来告诫公众要警惕技术的垄断。在该书中,波兹曼深入剖析了以电视为主的新媒体对人思想认识、认知方法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发展趋向的影响,令人深省,并认识到媒介危机。
二、本论
(一)内容:
该书的主要内容在于用事实论述: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娱乐得以达到至死的目的;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结构:该书共分为两大板块,前言和正文;正文又分为两篇,共11个章节。
目录:
l第一章“媒介即隐喻”。
l第二章“媒介即认识论”。
l第三章“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
l第四章“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
l第五章“躲猫猫的世界”。
l第六章“娱乐业时代”。
l第七章“好……现在”。
l第八章“走向伯利恒”。
l第九章“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l第十章“教育是一种娱乐活动”。
l第十一章“赫胥黎的警告”。
(二)扩展(同类书的阅读)《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著)、《消费社会》(让•波德里亚著)
(三)学科理论:
²先进的传播技术,特别是电视,将人们淹没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也让能够教化人类的优秀文化沦为充满感官刺激的庸俗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甘心情愿沦为娱乐至死的奴隶,那最坏的结果将是人类将无知和愚蠢的娱乐中毁掉文化。
(四)评价:
²每天似乎安排得很满,上班、会友、逛街、看电影、郊游,但总有一种空虚感,因为娱乐挤占了我们绝大多数时间。即使静下心来看看书充充电,也很难专注很久,学习和交流的满足感已经很久没有体会过了。外界也不断地告诉我们,东西应该越简单就可以得到才算越好,知识应该越容易理解才越接近真理。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按照波兹曼的想法,真理不经过严密的逻辑和长时间的阐述是不可能清楚地呈现出来的,可我们的文化被娱乐取代而变得越来越浅薄,互联网时代更加剧了这一趋势。我们没有历史,没有环境,没有关联,没有思考,我们推崇的文化什么都不是。这本书对于文化学者或新闻传播专家来说或许有专业上的批判意义,但对于普通人的意义我觉得是严肃而庄重的事情没有那么容易,需要付出痛苦和努力才能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