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书报告
一、序言
(一)、作者:鲁思·本尼迪克出版时间:原书初版于1946年
我看的是2011年武汉出版社出版译者为一兵
(二)、出版国家:原书出版于美国
总体影响:“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以一个西方人的冷静视角,通览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既抓住了日本文化细致的地方,又将它置于东方文化与太平洋岛屿文化的人类文化学视野里。时至今日,《菊与刀》这本书被认为史上描写日本文化的第一书。此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评价,其极大的影响至今不减。
二、本论
(一)内容:《菊与刀》的前身是一份研究报告——作者受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写的有关日本的研究报告。后来在原报告基础上加上前后两章,即成此书。此书于1946年发表后反响巨大,亦成为日本最畅销的图书之一,因其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60多年后依然长销不衰,成为文化人类学的典范之作,是了解日本民族的绕不过的经典读本。
《菊与刀》从日本人森严的等级制度讲起,分别从行为习惯、文化观念、道德世界、人情态度、自我修养和儿童教育等等各个方面对日本人的民族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从中可以解读出日本民族历久形成的种种文化模式,包括负恩与报恩的压力、义理与自由的抉择,享乐的人情观与自虐的修养法,还有别样的儿童教育传统。这些充满矛盾的外部行为模式及内在文化价值体系,使我们逐渐窥见了严格的家族制度和等级制度下日本“耻感文化”的渊薮
目录:
第一章研究课题——日本
第二章战争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各守本分
第四章明治维新
第五章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
第六章报恩于万一
第七章情义难当
第八章洗刷污名
第九章人情世界
第十章道德困境
第十一章自我修养
第十二章儿童教育
第十三章投降后的日本人
(二)、扩展:《丑陋的中国人》《日本论》《武士道》
(三)学科理论:“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以一个西方人的冷静视角,通览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既抓住了日本文化细致的地方,又将它置于东方文化与太平洋岛屿文化的人类文化学视野里。
(四)评价:距离鲁思写作这本书已经过去50年了。50年,对于日本这个能够轻易从行为上"从一个极端转为另一个极端"(鲁思语)的民族来说,很多表面上的东西也许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但是此书中提到的日本民族的一些特质,似乎依旧有效。——豆瓣书评
在鲁思这个美国人看来惊世骇俗的一些日本人行事的准则,以一个中国人的眼光看来却非常普通,比如说"面子"。然而,书中精确地指出中日道德伦理有着本质的区别,让人非常震撼。就这一点,就值得读一下这本书了——豆瓣书评
我的评价:学生所学有限,不敢妄加评论。只能是说一点自己的感受。说来作者鲁思·本尼迪克本人并没有到过日本,但凭着美国军方的资料,写出这本经久不衰的经典。其功力可见一斑。我感受比较深的关于日本封建制度的,那种封建制度与中国封建制度是不同的。其影响在现代日本人身上也清晰可见。日本人对“上级”更加尊重——从而也给他们以较大的行动自由,但“上级”也必须严守自己的本份。日本人的格言是:“万物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三、结论
距离鲁思写作这本书已经过去50年了。50年,对于日本这个能够轻易从行为上"从一个极端转为另一个极端"(鲁思语)的民族来说,很多表面上的东西也许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但是此书中提到的日本民族的一些特质,似乎依旧有效。
四、参考文献
《菊与刀》豆瓣书评川岛武宜关于《菊与刀》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