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杨绛
这本书演绎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诉说着一个文学大师的人生沉浮,讲述着一个家庭的生离死别。杨绛先生从1933年讲到1998年,娓娓道来。道那安静、平淡的生活琐事,让我们看到一代学者的温馨的家庭生活。
一、关于“我们仨”
“我们仨”——父、母、子(女)是最常见的家庭组合,也是天下最平淡无奇的组合,但提及到钱钟书先生的家庭,杨绛先生却说“我们仨是不同寻常的遇合”,他们的生与死、喜与悲、离与和等等,都充满了寻常人家所不易见到,富贵人家所不曾见到的至真至纯和温馨通达。
钱钟书先生不再是别人眼里的“钱钟书先生”,而只是一个天真纯净而又调皮如孩童的丈夫;钱瑗也不是著名的钱教授,而是一个从小就聪慧懂事的女儿;而杨绛先生,就是一个平凡的妻子,拥有着平凡的幸福。
书中是这样描述家里三个人的关系的: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还几个人。例如阿瑗小时才五六岁的时候,我三姐就说:“你们一家啊,圆圆头最大,钟书最小。”我的姐姐妹妹都认为三姐说得对。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而在杨绛先生笔下的钱钟书先生有时也像一个笨小孩那样:无能、淘气、可爱。杨绛先生生孩子住院期间,钱钟书先生一人在家,不小心把墨水瓶打翻,染脏了房东家的桌布。他去医院苦着脸向妻子检讨:“我做坏事了。”杨绛先生安慰他:“不要紧的。”这样的他是如此的不同,像个可爱的呆子。
“我们仨”拥有着平淡却珍贵的日子,坚持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岁月中的厮守,坚持着漫漫人生旅途中的相互照顾相互搀扶,坚持着“我们仨”。
书中最后写道: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二、文章结构内容
全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而在整本书中,最让我感到敬佩的是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在国家危难之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国心。书中这样写道: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而他们对待乔木同志也是与常人不同的,杨绛先生说: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书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做绳子使用。钟书待乔木同志是把他当书读。
三、艺术特色
杨绛先生的前两个部分与最后部分是虚实结合,前两部分大多数都是以梦境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但这些却不是现实中发生的真实故事,而是用特殊的手法来表现真实的故事。
杨绛先生多用象征的手法,比如“古驿道”,象征出人生的悲欢离合,这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在古驿道中,所有的悲欢离合都不能受到自身的影响和控制,这就是借着古驿道的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生的无奈和结束的路程。
作品开篇写道:“有一晚,我做了一个梦。我和钟书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在苍茫茫中,忽然钟书不见了。我四顾寻找,不见他的影踪......”以游梦之笔,预述一家三口的生死离别。
“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客栈总是不能久留,总是要离开的,留下的也只有思念,可一位老人的思念更让人触痛,然而相聚只有在梦里或者那条与生活相反的路上。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家的意义,无论离家多远,我们回首遥望的是它,期待回归的也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