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读书报告

作者:任思茜
主要内容

读书报告:

《中国青铜时代》

一、序言(引言)

这本书的目的既不是讨论青铜器的本身,也不是对青铜时代文化的综合概述。它的主要目的是对中国青铜时代文化与社会的若干主要特征作整体性的讨论。作者相信青铜时代的社会与文化的各反面的成分、因素与特征,是彼此之间作为有机性的联系的,而且它们之间的联系不是固定的、机械性的,而是经常变化的,并且分层分级的。研究青铜时代的每一方面,小自一件器物或它上面的纹饰,大到整个的中国政制,都得从两方面同时着手:一是它本身的性质,二是它与其它方面的关系。本书所选的论文的主要讨论对象,包括城市、王制、经济、贸易、饮食、神话、美术,以及青铜器本身和它上面的装饰纹样。我们讨论它们的个别的特征,也讨论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本书的另外一个目的是想试试看能不能用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证明中国古代的研究不是“专业”而是“通业”。

(1)、作者:张光直

出版时间:2013年

(2)、出版国家:中国

总体影响:本书适应了近年来随着对青铜器和青铜时代的兴趣和好奇心而来的需要,是一本对中国青铜时代的文化社会与美术特征,根据较新的资料作比较一般性的讨论的中文书。

二、本论

(一)、内容:

结构:总分总(我觉得是)

目录:1.二版序2.1982年版《中国青铜时代》前言3.二集前言4.中国青铜时代5.关于中国初期“城市”这个概念6.夏商周三代都制与三代文化异同7.从夏商周三代考古论三代关系与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8.殷商文明起源研究上的一个关键问题9.商城与商王朝的起源及其早期文化10.殷商关系的载检讨11.商王庙号新考12.谈王亥与伊尹的祭日并再论殷商王制13.殷礼中的二分现象14.商代的巫与巫术15.商代试释16.谈“琮”及其在中国古史上的意义17.说殷代的“亚形”18.濮阳三礄与中国古代美术上的人兽母题19.中国古代的饮食与饮食具20.商周神话之分类21.商周神话与美术中所见人与动物关系之演变22.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23.中国古代艺术与政治——续论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24.从商周青铜器谈文明与国家的起源

(二)、同类书扩展

容庚《商周糜器通考》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郭沫若《青铜时代》马承源《中国青铜器》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李学勤《青铜器入门》陈佩芬《中国青铜器辞典》《夏商周青铜器研究》等等

(三)、学科理论、学术观点

(书的最后一章我觉得是一种学术理论,当然张光直先生也自己具体的阐述过相关内容)

从商周青铜器谈文明与国家的起源

一、前提概念

作者提出了一个很具体的问题是,中国古代文明为什么会有如此特征的青铜器、玉器?同时也提出了几个前提概念:第一,要从古代的历史中得出某个问题很满意的解决,从而使其他人能够信服,那么,单指出现象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问一问“为什么”;第二,在任何一个学科尤其是历史很悠久的学科里面,我们的思想包袱是沉重的;第三,研究中国古代史和古代社会,并没有什么本行和外行之分,或者说哪个学科是专门专门研究中国古代的。

二、中国古代文明的几个现象

三、中国古代青铜器——政治权力的工具

四、中国文明特征即财富与统治的关系不是中国独有而是世界共有

从中国的古史资料出发,我们提倡建立一个文明和国家产生的法则,就是说:在中国和中国这一类的文明里面,文明产生的必要因素,财富的积蓄和集中的法则是什么呢?

连续与破裂:一个文明起源新说草稿

一、前言

二、连续性

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可以说是最令人注目的特征,是从意识形态上说来它是一个整体性的宇宙形成论的框架里面创造出来的。

三、破裂性

中国文明当是借由中国所代表的政治程序而由自古代亚美基层发展出来的许多古代文明中的一个。对于熟习马克思、恩格斯、韦伯、柴尔德等关于社会进化和城市、国家兴起的各种理论的社会科学家来说,中国走向文明之路却好像是一种变型——常常称为“亚细亚式的”变型。

(四)、评价

别人的评价:对中国上古时期历史和文明起源的研究,我是零零碎碎读了很多之后才读到张光直先生。按理说经典学者的作品应该先读,但我只是先入为主地认为上个世纪老先生的作品过时了,应读当下研究。但直到读过之后才觉得经典就是经典,要是一开始就从这里入口就好了。新领域的入门书籍很重要,张光直先生的书,就是气质端正的最佳选择。——郝景芳

自己的评价:当初选择这本书来读就是因为它的名字吸引了我,因为我对古代的这种器物、饮食还是比较感兴趣,有好奇心,但一直没有深入的了解过,虽然张光直先生的这本书并不是详细的介绍这些东西,但他不同的就在于有所广泛的结合,做一个整体性的讨论研究。它讲述的是一个时代所发生的事情,而所能反映这个时代的东西就是实体,也就是这些器物,从器物本身所谈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等一些大问题,发现它们的牵连之处,我觉得这就是厉害的地方。

三、结论

作者在二版序中写道:人类的进化史上,不论在从“野蛮”到“文明”的转化程序或原因上多么相似,是少而又少的。不是每个文明都有个“青铜时代”,而且近年考古学在理论上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动”,青铜时代这个名词好像不大用了。但是为什么青铜独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大的重要性?为何独在中国考古学上,青铜时代仍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中心概念?在这本书里可以找到我的初步答案。这个答案不是很普通、寻常的答案,但也不是特殊的答案,而是一个很一般的答案。也许一开始的时候它不能得到全部读者的首肯。但是请读者先将已有未有的偏见放下,将本书的说法客观地调查、研究、分析一番,很可能就有对世界古代文明的新看法。本书的意见是很新的,因此也是很不成熟的。希望读这本书的人一起将它的缺点和错误找出来拿掉,使它成为东方古代文明的发展的基本原则。因此在我们读这本书有所收获的同时,也要敢于找出错误,提出问题,共同促进这本书的完善,当然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完善。

四、参考文献

唐兰《中国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故宫博物院院刊》殷玮璋《二里头文化探讨》张光直《殷商文明起源研究上的一个关键问题》《中国古代艺术与政治》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国考古学报》《观堂集林》《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石璋如《殷代的铸铜工艺》胡厚宣《武丁时五种记事刻辞考》陈全方《陕西周原考古的新收获》等等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