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今天,当我们听到“茶马古道”这四个字的时候,也许瞬间就会有一种时空穿越感,遥想到很久之前,在川滇臧边区的羊肠小道上,行进着一队队的走马商人,穿梭于因茶马古道而形成的大大小小的集镇间,呈现出一种非凡的“茶马互市”繁荣局面。殊不知,“茶马古道”这一概念只有20多年的历史,是由木霁弘、陈保亚、徐涌涛、李旭、王晓松、李林六人组成的小队于1990年经历一番艰苦卓绝的实地考察后首先使用并在随后的专著《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中进行了论证,逐渐被学界和世人认可,最终形成了一个极具价值的文化符号,他们六人也被称为“茶马古道六君子”。
关键词:茶马古道六君子;发展历史与缘由;价值
序论:[1]茶马古道是以滇藏川三角地带为中心,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商业行为,伸向中国内地、印度、东南亚的文明古道。“茶马古道”发展到现在已经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文化符号、价值品牌,连许多外国人也慕名而来想一探究竟,与茶马古道相关的茶叶在欧美超级市场中也十分抢手,首功得为其命名者——茶马古道六君子记上。但是我们不能得意忘形,短短二十几年的“茶马古道史”正亟待我们继续去挖掘,才能维持其生命力。文化层面的更深入研究是必须的,商业层面的开发符合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一、茶马古道六君子
2016年5月19日到5月30日,北京大学、《科学中国人》杂志社、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华西都市报》等联合发起了2016大型藏羌茶马古道考察活动,这次活动虽说是考察,但仅有10天左右的时间,却走了近20个与茶马古道有关的城镇、村寨、古道、关口、佛寺等,时间短、路程长,根本无法获得多少有价值的东西。但是1990年的这次与其说是“考察”不如说是“冒险”却非同一般。1990年的考察并不是偶然,1987年7月,木霁弘和徐涌涛本来是去金沙江边研究方言,却从当地人的谈话中了解到他们的祖先曾经从塔村出发沿着一条小道,经过维西、德钦、西藏,最终到达了印度,这使得两人产生了不小的疑问,加之当时学界流行着“南方丝绸之路”的说法,但是否以丝绸为主仍存在不少争议,两人便继续探索了下去,发现中甸县(今香格里拉县)还保存有“茶会”这一古老习俗,于是一个大胆的猜想在木霁弘心中诞生。1990年7月,木霁弘召集了陈保亚、徐涌涛、李旭、王晓松、李林组成一个小队,拿着从中甸县志办申请到的6000元经费,踏上了解惑之路。这一路完全是靠双脚行走,先北上到西藏昌都,再向东横穿横断山到四川康定,最后回中甸,全程2000多公里,耗时100来天,途中经历了泥石流、塌方、雪崩、强雷暴等,几近丧命,可以说他们是把生命献给了茶马古道。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获得了大量的极具价值的资料,返回昆明后,“茶马古道”拨云见日开。
二、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什么是“茶马古道”?[2]木霁弘这样下了定义:“茶马古道”是唐宋以来汉藏等民族之间进行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它主要穿行于今藏、川、滇横断山脉地区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流域,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一条古代商道。茶马古道为什么兴起于唐朝呢?我认为,东汉及以前中原地区与藏区交流较少,而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乱混无序的时期,隋朝太短命,唐朝则是一个强大的统一王朝,加强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联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远嫁吐蕃便是很好的例子,边区茶贸易逐渐兴盛起来。[3]唐玄宗不愧为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开元十九年唐朝允许交马、互市在赤岭进行,唐德宗建中三年正式征收茶税。为什么藏族、哈尼族、德昂族、独龙族等少数民族如此依赖茶呢?藏区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流传,因为这些民族长期食肉,导致自身非常油腻,肠道不畅,而茶正可以去腻减肥、通顺肠道,而且可以提神醒脑、益气延年。那为什么作为日常生活必需的盐却没有成为主要商品呢?[4]一是藏区有盐产地,二是古代储存、运输技术低下导致茶的运输比盐业运输更具竞争力。
三、茶马古道的现今价值
第一,陈保亚在探究茶马古道的起源时指出:“[5]说到古道就要说到走古道的人,人类的起源就是古道的起源。”因此,去深入地了解茶马古道,对古人类的研究也大有裨益。其次,茶马古道地处川、滇、藏边区,沿线道路漫长而又曲折,途经多种地理地貌,气候多变,故这对西南边区的地理学研究也很有帮助。再者,因为茶马古道贸易的繁荣,使得沿线产生了不少多种族混居的集镇,加强了民族间的联系,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时至今日,对维护民族的和谐与国家统一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最后,茶马古道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个非常具有价值的文化符号了,各路旅游公司纷纷推出所谓精品“茶马古道”旅游路线,每年都能吸引众多人民前来游玩。茶马古道沿线的各种茶叶也卖得十分红火,甚至远销海外。可以说,茶马古道的商业价值正在不断地被挖掘中。
“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茶马古道对于茶马古道六君子来说意义远非命名者这么简单,他们六人各自秉持着心中的理想而聚集在一起,但在这100来天史无前例的探险后都献给了“茶马古道”,揭开了“茶马古道”的面纱,推动了茶马古道热的兴起,在文化界与世俗界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陈保亚.论茶马古道的起源
[2]木霁弘.大山大河的文明南有茶马古道
[3]张永国.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历史与价值
[4]陈保亚.论茶马古道的起源
[5]陈保亚.论茶马古道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