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节,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端阳节、午日节以及龙舟节。关于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家喻户晓的是“历史人物纪念”这一说。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纪念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屈原,会在其投江自尽的汨罗江里投下粽子,以表敬意与哀思。流传于后世,也就有了端午“吃粽子”、“赛龙舟”这些传统习俗。
时至今日,端午节作为国家法定节日尚还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人们记得五月五的端午节,也记得端午需食粽,一些地区也会赛龙舟,悬艾草,佩香囊,但又有多少现代人知道这些习俗背后的意义,还是只是走个表面的形式。
龙应台先生曾言道:“社会就像一个巨大的滚动着的车,总有人在里面自顾自地行乐。”如今的社会,繁华似锦,灯红酒绿,酒桌上觥筹交错不甚言欢,屋中书架里的页脚却泛了黄。这是一个娱乐到死的时代。
端午节的现状,映射的是传统节日的兴衰,我们要的是其文化的真正含义,还是传统习俗走马观花的过场?
传统节日的形式亦需要存在,但你得深知它的涵义。
黑格尔曾说过:“存在即合理。”你知道端午节的存在,但你可知道这“理”在何处吗?从小到大每年都过着这个节日,你知道吃粽子,知道赛龙舟,知道端午与屈原挂上钩,但知道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过端午还有一层除瘟驱邪求吉祥之意吗?赛龙舟不是为了比赛,也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驱邪冲喜。这些有关传统节日的习俗有着其相应的形式,我们不能为了过节而过节,为了那层表面上的皮囊而不知中国人最应知道的传统文化。
鲁迅先生当年所讽刺过:“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如今,中国旧时代早已过去,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所以你满意翘着二郎腿嗑着瓜子,麻木冷漠当着看客的你吗?
过节却对节日的文化意义不知不懂,岂不空有一个充满铜臭味的躯壳。
近来有个有趣的问题,问的是为何众多节日中,不是过洋节,就是过七夕?我们可以看近几年中国节日发展的状况:圣诞节人山人海,街上放着MerryChristmas,摆着圣诞老人与麋鹿,挂着圣诞树与五芒星,商场打折人们疯狂购物,夜晚举着气球手拿雪花甚是快乐;七夕节朋友圈刷屏,费力罗520红包男友力惹人眼,又是一个商场打折人们疯狂购物的日子。过圣诞节的你们,你可知圣诞节在西方相当于中国的春节,是在屋内一家人端上烤鸡其乐融融,不是出门庆祝三五成群嬉戏打闹;你可知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转而便会被分开常年相隔满相思这段引人心碎的故事。
中国经济在发展,国力也愈加强大,国人们的消费能力也相应的提高。可传统节日不是供你消费买娱乐的。节假日似乎成了大多数人寻求放松和消费的一大借口,似乎人们知道那是商业化时代商家们刺激消费的手段,但却甘愿做那只扑火的飞蛾。
有位我关注的微博用户说过一句话,“群众的需求反映的是群众对自身文化的理解程度和对周围人们的关心程度。”国人为何逐渐把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淡出视野,是否是活了一把年纪却不知过传统节日为的到底是什么。
每个时代都有思考和不思考的人。还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过:“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如果现今国人们在自己的国家里扼杀了传统节日,形式上留住了,心里的却死了,那我认为,这也便阻挡了中国向未来发展的道路。毕竟有句俗语说得好:“做人不能忘本。”作为中国人更不能忘记我们的传统文化。
或许,我该当个特立独行的人,比起传统节日的意义和形式谁更重要,也许吃更重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