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出现着各种“热点”新闻,而如何解析“热点”新闻的出现、受众的反应,即是我们此刻所探索的问题与方向。
首先,我认为“热点”新闻的出现是由于其本身拥有让它成为热点新闻的条件,比如满足了人们的某些需求,或者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能让大众感同身受。例如各个明星的私事总能登上微博热搜,成为“热点”新闻,就是由于明星身份的特殊性,了解他们的私人生活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窥探欲。而在最近的“三种颜色”事件中,涉及到了大众们都会接触到的幼儿园安全问题,因而博得了大众的关注。
其次,我认为“热点”新闻的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们从众心理。每天发生的新闻不计其数,然而却不是每一则新闻都能成为“热点”。“热点”新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有着远超于其他新闻的关注度,而关注度的获得正是因为人们的从众心理的影响。举个例子,人们对新闻需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社交的需要。人们需要有共同的话题去应对社交,在选择性注意新闻时,自然会选择大多数人所关注的话题,即“热点”新闻,从而顺从了自己的从众心理。因此,“热点”新闻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们从众心理的说法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受众对于这些“热点”新闻又有什么反应呢?
我认为“热点”新闻在传播途中常常伴随着人们的集合行为。一个“热点”新闻出现,很多情况下都会流传出许多没有真凭实据的流言对大众产生误导作用。例如在最近的“三种颜色”事件中,许多人都对“老虎团与园长勾结性侵孩童”的流言深信不疑,在微博上大肆谩骂军队,直到造谣者被警方抓获才真相大白。又比如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所引起的我国的“抢盐风波”,就是谣言通过各种信息媒介进行群体传播,并经由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而产生的集合行为。这些集合行为往往是不理智的,所以我们需要在流言纷飞时坚守立场,理智地看待问题。
受众对于“热点”新闻的反馈,也常常会起到一定的社会监督控制的作用。例如《爸爸去哪儿》中的董力与阿拉蕾这对“父女”,就在节目组的后期制作下,被营造出了cp感,随之而来的就是大众的议论。很多人都认为这种剪辑会对社会风气造成不良影响,因而坚决抵制,最终节目组再也没有使用类似的令人误解的剪辑手段。又比如前几年的辱母杀人案,引起了大众关于伦理与司法的关系的激烈讨论,最终使被告于欢的判决结果由无期徒刑改判为有期徒刑五年。且不论舆论监督的方式是否理智公正,但至少可以证明大众舆论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热点”新闻起到一定的监督控制作用的。
关注“热点”新闻可以满足我们对外界信息的需求,但我们在参与讨论时应该保持理智的态度,不要急于站队,才不会被信息传播者牵着走,从而避免被各种被事件的大反转啪啪打脸。在事情真相未大白之前,安静的做一个吃瓜群众,笑看各路牛鬼蛇神表演,也不失为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