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制度》读后感
说到中国历史,大家能想到的肯定是秦汉唐宋元明清这样的词汇,但说到中国的政治历史呢?我想这就不是简单几个字就足以概括完全的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2001年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钱穆先生。钱穆,江苏无锡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而这本书为作者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和重点内容,又单独阐述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和疑惑。言简意赅,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关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我主要从两个主线来讲讲我对汉、唐、宋、明、清的政治的理解。第一是人事,第二是制度。
人事其实很简单都就能概括完全,但是真要将它阐释清楚却很难。什么是人事安排?作为政府,怎样招人,怎样安排工作,怎样协调部门工作人员的配比……关于人事安排,首先就得说一说汉朝的人事安排。在古代封建世袭制时期,一切的官员安排都是依照血缘亲疏形成的。但是到了秦汉,血缘关系在政治中除了皇室以外,在政府正式职员中的影响已经有了明显的下降。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儒学的兴起和发展成了的太学就成了政府中央用人选人的重要途径。虽然这样做还是贵族集团垄断官场,但较之之前仅凭血缘的选人方式来说无疑是一种进步。另外独特的一点是,汉代官吏的人用中,地方长官是要由中央派遣的,只有郡县掾属才能任命本地人充当。除此之外,“乡举里选”的不定期政策也使得地方可以向中央不断选举人才。唐宋“科举制”的发展成熟无疑是大家最熟悉的部分了。自隋炀帝建立科举制起,通过考试面向全国招收人才的模式就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唐代我们说它是诗与酒的国度。因此在唐代最突出的特色就是以诗为题。科举制度是对政权开放的体现,但这也在后期给两个王朝在人事制度安排上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定期的考试、不断增加的官员人数和相对稳定的工作职位,使得贪腐、机构臃肿、工作效率低下等大弊端的产生。而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高度统一的明清,科举更是成了死板眼科的八股文。科举原本所希望的改善工作效率和招揽贤士的作用进一步被削弱。
除了人事上的演变,我们还能从制度上看待历代政治制度的变迁。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皇权与相权之争,也就是从君主专制来说。从秦统一六国开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就此建立。皇帝设立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职位来辅佐自己处理朝政和各方面的需求。本身“相”是指管理家族内部事务的,但是当皇帝把它和丞字连在一起时,他就成了除皇帝以外最具权势的人,统管着朝廷内外的所有事。事实证明,当一个有威望有能力的皇帝来说,能干的丞相能够给自己带来助力,但如果对于一个世袭并且没什么统领能力的皇帝来说,能干的丞相就意味着威胁。汉承秦制自然也是如此。到了唐朝,三省六部制取代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形式,对相权进行了极大的削弱,三省长官都是实际的宰相,他们将权力进行多次的划分,以期达到巩固皇权的效果。宋朝在很多方面的改变都是基于唐代的基础之上的。宋代的相权较之唐代更加低落。宋代的三省实际上也只有中书省在皇宫内,中书省的长官掌握了实际的丞相的权力,而门下尚书两省则不再预闻政府的最高命令。明朝明太祖正式废立了宰相这一职务,取而代之的是内外朝制度。这时的内朝成为了当时皇帝的秘书,内阁的大学士本身身份和官位较低,皇帝的旨意他们也没有干预的权力,因此大多时候都是做传达皇帝旨意的工作,政治大权进一步向皇帝倾斜。这其中再加上皇帝和内阁之间见面不多,宦官干政也成为了明朝政治黑暗的一大重要因素。到了清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均达到了顶峰。“跪受笔录”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雍正时期成立的军机处作为皇帝的秘书机构,但是几乎都是由皇帝做最终决定,大学士也只是代笔而已。
说完了君主专制,当然更要提一提与之密切相关的中央集权。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央和地方的管理也是政治制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秦汉采用的郡县制,将全国划分成了不同的行政区域来统一管理。但总体而言却是十分的粗糙和简陋的。虽然整体上看是统一于中央政府之下,但实际上却并没有规范的统领和层次感,地方的实际权力还是较大的。唐代的地方政府长官的职权在一方面就较汉朝有了不小的改变。如前文所说,地方政府长官之掾属是由中央吏部统一安排的,而非汉代由郡县长官自行任用。政府用升迁的方式来奖励地方官员,将地方和中央的关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也让整体的管理更加的灵活有效。整个政府等级和层次逐渐划分清晰。宋代的地方政治则是相当混乱的了。由于财政入不敷出,官府贪污腐败等现象十分严重,各个阶层冗官现象极为明显。更重要的是宋代将财富和兵力全部都集中于中央,让地方政府完全失去了自主权,只能听凭中央的命令,这一点也是让宋朝衰败的原因之一。明朝将元代的行省制度做了调整,正式划分了十三承宣布政使。作者认为这样的划分使得中国人对于地理的界定会产生混淆,但是这样的划分也的确给明朝的地方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好处。清代由于是少数民族掌握政权的朝代,因此在这一时期是不允许地方官有真正的权柄的。清朝在地方上的统治完全是一种军事化统制。
除开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中国历代的政治制度还包含了很多,经济、文化、军事……这些都不能简简单单的用一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来概括。我们对于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探讨,首先要做的就会明白这一点。只有将政治制度放在更大的时空背景下去探讨,才能有更加独特而有效地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