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我们仨》的其中之一
————温馨与艰辛,信念与想念
[摘要]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关键字]杨绛,我们仨,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钱钟书、杨绛、钱瑗三人的学者家庭,原本平凡得像杨绛先生自己在《我们仨》里描述的那样:“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二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们三个或四个五个不等。只不过各家各个样儿罢了。”然而,这个家庭之所以拥有区别于其他的“样儿”,是因为其在艰辛中蕴含着细水长流的温馨,坚守的信念、刻骨的想念,拥有直达心底的治愈力量。
这本书所展现出来包括作者杨绛先生在内的中国文人高尚不朽的人文精神和那血浓于水的亲情所给予的温柔一切苦难的力量。
高尚隽永的人格魅力
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杨绛先生一心攻读文学,不愿改修历史,因而未在女子学院入学。又因兴趣不在戏剧而在小说并未从系主任那里获得公费留学的名额。锺书先生决计不干放弃自己国家奖学金而投靠外国富翁之事,又不愿白费读书的时间和接受外国考官给予的难堪为代价去求一个学位。这“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两人,共同有着不被名利所奴隶的文人气节,有着坚定所求的专一信念。二人当时的生活不苦吗?自然是苦的。但这些无钱屋小的苦处,都被杨绛先生淡了一些,又淡了一些。甚至还在字里行间放进了设法应对与“探险”的小乐趣。让读者难以不被这对学者夫妇的自强淡薄所感染。
二、不让工作累于物质的洒脱。在北师大居住办公室的时期,刚从大病中渐渐恢复的锺书先生写了《管锥编》,并完成了毛主席诗词的翻译工作。杨绛先生也在其身旁,兢兢业业地翻译着。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写到,“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这与中国古人“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所表达的超然洒脱不谋而合。因所爱,不杂念。
三、坚定自己立场,不趋炎附势的高洁。有人责备《管锥编》用艰深的文言是锺书先生在炫耀学问,其实他是在尽力争取说话的自由。他们夫妇二人多番推辞了江青为他们准备的房子,也婉拒了国宴的邀请。那时多少人做梦都想求来的荣华,却被这对立场坚定的夫妇用默契的配合给搪塞过去了。这些一桩桩、一件件的片段,显示出含在中国文人骨血里的傲气与高洁的品格。
四、不发于口却显于行的爱国之情。抗日战争期间,钱钟书先生一家三口放弃了国外的优厚条件,急切地坐着三等舱回了国。胜利前,谣传美军要“地毯式”轰炸上海,其他人纷纷逃难了,夫妇二人却不走。解放后的“人心惶惶”时,他们并不惶惶然。他们从不愿逃离国家。“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来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他们知道自己放弃的,也知道将会面对的,但他们还是选择留下,留在自己的国家。这无怨无悔的坚守,藏在深层的,是深切爱国的人文情怀。
五、从容应对苦难的乐天精神,淡然面对黑暗的智慧。“文化大革命”时期,锺书先生遭到了诬陷。“不要愁,他也未必随心。”“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锺书和我就以此自解。”遇到小人的中伤诬陷,两位大家也自我开解、轻松放下。无论是产女还是被批斗的痛苦,杨绛先生在这本书里都是寥寥数笔,而对温馨的生活不吝篇幅。
六、对官职成名的淡然。锺书先生辞了文学所顾问的官职,又竭力想要辞去社科院。锺书先生与钱瑗父女都不愿再出国,只愿日常相守。成名后,锺书先生称回不相识人的信为“还债”。
“他并不求名,却躲不了名人的烦扰和烦恼。假如他没有名,我们该多么清静!”全部展现的是文人超脱的道家精神。
感人至深的相守亲情
在这本书里,生活中的熙熙小事,都美成了诗。几十年如一日的相爱相助相守,是时间把这个学者家庭的小温馨铸成了大幸福。
这个家庭也有生活中“一地鸡毛”的麻烦。但无论是面对柴米油盐的琐碎烦忧还是病痛战乱的打击,他们总是相依为命、互相扶持。钱钟书先生打翻了墨水瓶、弄坏了门轴,都要寻求杨绛先生的帮助并极其信任她。钱瑗知道母亲不舍让她搓煤,她就自己偷偷搓好了。当丈夫与女儿双双住院之后,杨绛先生又承担起了照顾与传消息的责任。只要他们仨在一起,任何苦难便都可以度过。
他们之间的心灵共识与会心一笑的理解默契,也是这个家庭别样治愈动人的所在。夫妇俩喜欢忙中偷闲地去“探险”,发现生活的小乐趣。钱氏父女都善于“格物致知”,总能知晓许多事情。三人一起下馆子,周围的人或物便被编排成了一幕幕戏剧。对于工作的何去何从和亲戚的婚姻,他们总有一致的想法,也就能相互理解。这样精神伴侣的思想互通,也就让这个家庭多了些他人感受不到的默契快乐。
拥有时幸福美满,面对失去就容易诚惶诚恐,痛苦刻骨。在夫妇俩老了时,杨绛先生就开始做凄凄惶惶的梦。描写钱瑗去世的过程也满载着痛苦与不舍。杨绛先生在这本书里,把深深思念与伤痛血泪都化作了文字,在回忆的字里行间狠狠地哭了一把。这真挚的感情直击读者内心,让读者也产生了感情共鸣。
一个作家,拥有让读者展望的人文精神与人格魅力,也能用文字治愈读者,感动读者。一部作品,让读者看到了中国学者在面对时代苦难所展现的品格与超然,也能让读者被深深感化,拥有更强大的人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