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千锤万凿出史记                                 ——读《史记》有感

作者:何艳
主要内容     

千锤万凿出史记

——读《史记》有感

滚滚洪流之中,江山易主,朝代更迭这种如同一道惊雷着地的大事,也只成了潮汐涨退时不安分的浪花罢了。激浪之后,历史的车轮碾过泥泞,余下道道车辙供后人追寻。其中尤为深刻的,该是《史记》留下的了。无论是在文学的舞台上,还是历史的剧目中,《史记》都唱了空前绝后的一曲。无怪乎时隔千年,鲁迅先生称其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其记载不在少数,众所周知,司马迁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人,汉武帝时期,可谓是汉朝最繁盛的时期了,更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一个发展高峰。而正是这个国力强盛的时期,这个名留青史的帝王,带给了司马迁一生永远抹不去的耻辱与阴影。汉武帝一直以打败匈奴为抱负,因此在听到将军李陵向匈奴投降之时勃然大怒。司马迁也正是由于“盛言”为李陵受到牵连,承受宫刑,一种堪比死刑,却更甚于死刑的刑罚,一种对人格的耻辱。也由此,太史公“既陷极刑,幽而发愤”,写下千古不朽的巨作。

司马迁的这一段屈辱史,与他而言,应该是难以释怀的经历。而于《史记》而言,这正是撰写的绝佳契机。也许出于一直以来作为史官的责任,司马迁对于现实与历史有一种极为敏锐的察觉和把握能力。因此他会收集资料,将历史尽可能的还原。然后以史官一贯应有的旁观者姿态将历史记录。但又由于特殊的经历使自己情绪起了极大的波澜,并将这些情感浇注于《史记》中,让这本史书抹上一层个人情感。

这本书从三皇五帝讲起,因为年代久远,资料文集有限,司马迁多以梳理朝代承嬗离合为主,歌功颂德居多,具体事例较少,因此前面部分对我来说算不上有趣。但其中“项羽本纪”一段算是一个高潮了。都知道本纪主要记录世代帝王,可项羽就成了意外。项羽虽然有一个西楚霸王的称号,可毕竟没有称帝,所以是什么让他可以列入本纪的呢?

《项羽本纪》中,一句“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也,非战之罪。”使人怆然。非战之罪?是了,太史公有言:然项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平,遂将五诸侵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由此可见,项羽也是有些本事的人了。看了对他的记载后,我对他的印象不再只是力拔山兮气盖世这样完全英雄的形象了,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似乎成了一个真实可观的人。他虽有过称霸的意气风发,但也只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他不是王者,可司马迁对他另眼相待,认为他的死可歌可泣,可叹可憾。可歌可泣是为了项羽宁自刎不投降的精神。想到这里,不禁让人认为是不是司马迁自己的经历让他对执着用生命捍卫尊严的人心起惺惺相惜之意?我们都知道,项羽曾是与汉高祖刘邦争夺天下的人,可生活在汉天下的司马迁也毫不吝啬自己对项羽的肯定。似乎自己的经历,让司马迁愿意为“失败者”正名,有项羽的义薄云天,也有陈胜的揭竿起义,还有刺客的侠肝义胆。许多人认为这便是体现司马迁喜恶的地方了。可叹可憾是为项羽惋惜,叹其“时不待我”,憾其不从王道。尧舜选贤举能,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商纣王的酒池肉林,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等等都体现了人治社会下对统治者的性格品德有所要求,司马迁用“王道”作为了标准,可是后来由于汉武帝果断的赐刑决定,让他不得不重拾对帝王与王道的思考。汉朝国力如此强大,可君王却可以随意使用杀生大权,似乎不遵从王道的汉武帝如何将汉家天下经营成繁荣的国家呢?这本书中对王道的思考又使史记有了更加深刻的一面,成为史记的又一重要价值意义。

以上感悟,都让我觉得“经历”之于写作,犹如甘露之于旱地。经历不论好坏甜苦,都加深了生命的厚度。只有在经历过千锤万凿之后,才会形成对历史,对生命更深刻的感悟。试想:如果司马迁没有受到腐刑,他编写的史书是否还能如此独树一帜?会不会最后也只是与寻常史书一般,为当朝歌功颂德,为前朝粉饰太平?司马迁的受刑经历,让他坚定了史书撰写的决心,也让他重新思考了对治国,君王,与王道的关系。正是由于这一系列思考,司马迁对历史有了自己的见解,并敢于写下来,也才有了我们看到的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所以可以说是千锤万凿之下司马迁成就了《史记》,也是《史记》成就了司马迁。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