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中国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

作者:张琪雨
主要内容

摘要: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方向是不是城镇化和工业化,社会各界存在着不同认识;根据中央的精神,新农村建设需要城市的支持和工业的反哺,但是,新农村建设却不可以等同于城镇化和工业化;中国需要充分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的许多成功经验,但也要避免它抛弃新村运动的重大成果,最终走向西方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老路;认清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和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发展、城镇化

1.新农村建设发展方向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根据中央的精神,至少到本世纪中叶,甚至以后相当长时期,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和城镇化都是长期并存、同步发展的两种事物。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2007年2月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的讲话对此都做了说明。胡锦涛指出:“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从更长远看,即使将来基本实现现代化了,三农问题依然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温家宝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整个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放到重要位置。建设新农村是一个与现代化建设同步的过程,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锲而不舍地推进,不断加快农村发展。”著名学者林毅夫最近也发表文章对此进行解读。他说:“城市化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投入数万亿元人民币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否和这个趋势背道而驰?”他的结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必然趋势是并行不悖的’,;不仅在目前,即使到2020年前后,甚至在2040或2050年以后,新农村建设依然存在且与城市化的发展并行不悖。三农问题专家陈锡文也指出,“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不同侧面”,“目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我国将有大量人口继续留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在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面貌、增加农民收入、让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等,使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因此,“工业化、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行不悖”。

2.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与存在的问题

2.1.农村土地空心化和人口过疏化现象不断加剧,耕地资源浪费严重。

农村空心化是指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因为人口大规模外流而产生的农村聚落“外扩内空”现象。伴随着人口外流,过疏化问题逐渐出现,农村土地空心化现象也随之而来。一方面农村住宅空间结构的外向化趋势造成农村内部大量农宅日趋老化甚至被废弃,农村中心地区景观出现衰败;另一方面,在村庄发展过程中,还往往会出现建新不拆旧、新建房空置的现象,造成农村地区有限的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被严重浪费。农村空心化现象的产生给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带来的困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村空心化造成耕地资源严重浪费,对中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扩大农业生产规模、连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产生负面影响;其次,农村空心化的产生和加剧会改变农村地区的整体面貌,增加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改造和农村住宅更新的成本和难度;此外,农村空心化现象还有可能引发公众安全、疾病传播等各类社会问题。

2.2农村发展资金短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滞后。

新农村建设既需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也需要提升制度保障力度等软件环境,这些都需要通过良好融资环境和充足资金来支撑0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达到8183.4亿元,比上年增加930.3亿元,尽管增幅较大,但是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变动不大,其增幅仅比总支出增幅高出1个百分点,尚不足以满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从融资现状来看,农村金融一直以来就是中国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一方面农村金融服务普及情况尚不乐观,截至2009年末,全国仍然存在2792个金融机构空白的村镇和342个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定位不明确的问题较为突出,很多农村地区尽管存在金融机构,但往往是“只进不出”,资金流失严重,村镇一级的贷款总量维持在较低水平,这不利于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农村地区自身的能动性。

2.3.农村组织建设不健全。

农村组织不仅包括了农村党组织和地方行政组织,还包括由农民自发形成的,服务于农村生产、销售、加工和贸易等各个环节、保护农民利益并向其提供相应教育及培训机会,带领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各种民间组织,如农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及专业研究会等。农村组织建设是确保中央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政策落到实处的关键环节,因此农村组织的构建在中国一直都是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略提出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5年就农村发展过程当中的各类农村组织建设和培育工作做出指示,并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推进农村组织建设。

2.4.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落后,乡村各项公共物品供给缺乏。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关于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存在着明显重视城镇忽略农村的现象。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均衡发展导致了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事业、教育医疗事业及各类社会文化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作为中国农村发展的薄弱环节,农村公共事业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为了稳步推进相关政策的落实有必要加强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力度。

2.5.农村建设决策体系不完善,缺乏规划引导。

农村各项事业的推进需要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地区特色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发展规划,并引导当地农民参与农村建设活动。从目前中国农村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农村各类民间组织发展还不够健全,尚不能有效起到组织生产、保障生活功能。上述问题的存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2.6.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主体性不强。

公众活动,农民是这场活动的主体和受益者,也应当成为这场活动的主导者。但是,目前中国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主体性缺失情况较为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长期管理体制的弊端使农民游离于农村发展建设之外,无法参与决策;②政府的多数政策执行不符合新农村建设初衷,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③农村居民素质培养和农村教育体系不完备,使农民难以参与新农村建设。

3.如何实现城乡统筹

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城乡统筹,或者说,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四个方面都要实现城乡统筹,对农村予以倾斜。具体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3.1.统筹城乡规划布局

所谓城乡规划布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广义上的生产力布局,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关于城乡发展的定位与谋划。

3.2.统筹城乡经济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是发展生产力,要求统筹发展城乡经济。

3.3.统筹城乡社会发展

农村地区社会发展滞后,内在动力不足,使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发展等都受到严重影响,成为解决“三农”问题最为基础、最具战略性的问题。

3.4.统筹城乡收入分配

国民收入分配是经济运行的重要环节,分配政策对城乡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决定城乡产业发展的方向、规模和质量。

3.5.统筹改革城乡治理模式

选择什么样的治理模式,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及维护稳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总结

关于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城市化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是正向互动的过程。2006年4月10日《中国经济周报》发表专家观点认为:城市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农民逐渐减少的过程,新农村建设必然和城市化是同时进行的;新农村建设这个口号应该加以补充,就是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而且要把城镇化放在最主要的地位。另一种观点认为,新农村建设与反城市化的,是针对片面城市化倾向的国家战略调整。《农民日报》2006年6月16日有文章称:新农村建设要建设的是农村,而不是要把农村变成城市;不是言目地要把大多数农村地区变成城市,把大多数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

5.参考文献

[1]胡智超,龙花楼.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国际经验借鉴[J].地理科学进展,2011,(08):1028-1036.

[2]刘德喜.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方向[J].中州学刊,2006,(06):21-25.

[3]李亚.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综述[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06):107+109.

[4]潘滢.当代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

[5]王秀锦.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14.

[6]孙成军.转型期的中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与新农村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7]康静萍.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投资的作用及模式选择[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资本论》研究会:,2006:7.

[8]章寿荣.新农村建设与就地城市化道路[A].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2006:4.

[9]卢燕.新农村建设与农业产业发展[A].中国农学会.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农学会:,2006:3.

[10]杨利.论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A].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旅游局.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旅游局:,2012:12.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