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是鲁迅先生1927年9月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上的一篇演讲稿。其中对魏晋时期文章的风格以及社会风气的变迁发展,借以对关键人物的介绍进行了带有鲁迅独特研究眼光的阐释叙述,是一篇重要的理论文献。而学界对这篇文章的研究,一是探究鲁迅思想和魏晋文化的关系,二是探寻在那个特定时期鲁迅这篇文章的“微言大义”。而更吸引我的是第三方面,对鲁迅治学方法的研究。
在这篇文章中,对魏晋时期的一些现象的阐释,并不像传统的文史介绍,照本宣科,而是从细节入手,从关键词、关键人物入手,层层剖析,从那个时代的政治、社会背景等具体分析说明。比如说魏晋文章“清峻”、“通脱”的特点就联系了当时的历史情境,充分考虑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对这两个词的的形成的影响。当谈到嵇康和阮籍之时,对于对他们两人旧识提出了自己的批判,而是深入他们的心理,探寻他们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意义。正如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所说要“明于知人心”。鲁迅先生用这样的研究方法指出“魏晋时代,崇尚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对魏晋时期的研究提出了另一个角度。还有一点就是,鲁迅先生谈人谈作品,必定是了解过这个人所有的作品再分析其人的,绝不会断章取义。说嵇康,从《家诫》中探寻他高傲后的小心翼翼,说陶潜,从《述酒》一篇看出他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
于我而言,从这篇文章中看到的不仅仅是鲁迅先生渊博的史识,更是他刻苦严谨的治学精神。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学问家,他的成就与他在成就背后付出的努力和汗水是分不开的。鲁迅先生写《中国小说史略》前后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翻阅了《太平广记》、《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开元占经》、《法苑珠林》等数以百计的类书、丛书、古籍注文等等。而如今我们学习,更多不求甚解,更少寻根溯源,快节奏的生活中鲜少人明白唯有沉住气去学习,才有一天会终成大器!
经典之所以经典,就是耐人寻味,我们总能从中找到一些有益于我们的自身的东西。读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让我对于今后的学习也有了更多的启发。对于一个问题,我们要进行解读和分析,就千万要杜绝片面化。在一知半解和了解不全面的情况下侃侃而谈,很大程度上都带着自己的主观思维,而缺少全面的视角和理性的眼光。这对于一个学文学的人,一个做学问的人来说,是非常忌讳的。
在今后的学习中,坚持认真严谨的态度,多阅读,多思考,才是如今的我们更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