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平凡的世界》,先以欣喜后以沉重,欣喜文化青山多妩媚,给我一场灵魂的洗礼,沉重,矛盾的艰辛与命运。何为平凡?路遥说:“既要脚踏实地于现实生活,又要不时跳出现实到理想的高台上张望一眼。在精神世界里建立起一套丰满的体系,引领我们不迷失不懈怠。待我们一觉醒来,跌落在现实中的时候,可以毫无怨言地勇敢地承担起生活重担。”
在此之前,我一向对阅读或许是抱有偏见的。过去,对于阅读,总喜欢从辞藻光鲜的文字中找一种自己对事物的感同身受,简言之,我是浮躁的,好像那些小说的文字只要足够触目惊心,就足够厚重深邃。承载这种观念,对于文学作品,自然而然地产生抵触与规避,毕竟网文泛滥,年少轻狂,很多赋予流光幻想的文字在过去好像更能牵动年轻的内心,抓住青春的悸动。
我终于懂得,文字的重量不在于华丽,而在于每一个人心里最纯粹的感动,群星般的希冀,后每一段时期背后的泥土的味道。
如果说曾经沉迷的文字让我天马行空,那么这本书它让我真真切切踏在了土地上。有一个误区需要说明,不是所有文学都那么阳春白雪,让人觉得高不可攀,它可以是通俗的,让我们深深沉浸的…
回想看完书的时候,我的心情是难以平复的,波涛汹涌,难以名状。比起历史的厚重,其中的情感更让人感染悲怆。正如书中所说“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乍一看只是描述一个时间的脉络,深深一想却是对斑斓命运的铺垫伏笔。对于书中的那些人儿,我不知该是惋惜还是无奈,但沉痛却是难免的。
亲情,爱情,友情。在那样一个久远的时代,是那样弥足珍贵,因为它有着时代的延绵,有着最质朴的美。或许那该是最恒久的,或许又是最脆弱的。有一种哀伤流入心里,不知我在为谁而怜悯,或许该是命运对众生的怜悯。就像书中那个如故事一般破碎的约定,一个早先被女主人公提到的,带有遗憾和泪的伏笔,太多人在时间流逝中一去不回......
太多东西想说,却恨词穷意未尽。
只好,用书中提到的吉尔吉斯人的那首古歌做个结语——
“有没有比你更宽阔的河流,爱耐塞,
有没有比你更亲切的土地,爱耐塞。
有没有比你更深重的苦难,爱耐塞,
有没有比你更自由的意志,爱耐塞。”
突然忘了,书中的泪眼,究竟是属于你我,还是属于每一个梦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