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众舆论
说起“舆论”二字,大多数人可能最先想到的是人们经常所说的“谣言”、“人言”之类的。确实,舆论很难给大家一个具体的形象。给舆论下定义有许多困难,而简单的定义是,舆论是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对于一个特定话题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体,或者说是公民在某时间与地点,对某行为公开表达的内容,基本趋于一致的信念、意见和态度的总和。而公众舆论是一种含有多层结构的表层意识,是由公众的各种意见和态度构成的集合体。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舆论无疑成为当今最热门的话题,人们每天都要面对海量讯息的狂轰滥炸,对各种信息作出取舍,而且公众舆论也正在左右着人们的思维走势与判断习惯。人们有时不得不跟着大队走,否则就会成为所谓的“局外人”。而身处在这样未知的迷雾中,我们又该如何正确看待公众舆论呢?
公众舆论来自公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李普曼的观点论述上可以看出,舆论的起点应当是认识活动舞台、舞台形象和人对那个活动舞台上自行产生的形象所作出的反应之间的三角关系;他人脑海中的图像—关于自身、关于别人、关于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就是他们的舆论,进一步说,所谓的舆论即是虚拟环境。生活的图景构成公众舆论的最基本的内容,即他们亲身的所见所闻。李普曼说,因为“直接面对的现实环境实在是太庞大、太复杂、太短暂了”,所以“虽然我们不得不在这个环境中活动,但又不得不在驾御它之前使用简单的方法对它进行重构”,就此看来,“每个人的行为依据都不是直接而确凿的知识,而是他自己制作的或者别人给他的图像”。
公众舆论的影响力也是不可小觑的,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舆论的力量总是不可忽略的。对于某个明星,网上舆论足以毁掉他;对于某个著名公司,公众舆论在一定意义上便可决定其成败。想想我常听说的“用舆论毁了他”,舆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某种用以攻击他人的武器,而我们也身处迷雾而不自知。在李普曼看来,人们所在的交际圈子和交往机会的限制,人们用于获取信息的时间多少和注意力的强弱,以及事实本身的朦胧与复杂,“它们共同损害着感性认识的清晰度和公正性,用误认视听的虚构代替切实可行的理念,使我们无法对那些有意误认视听的人进行充分的核查”,以至于“我们对信息的理解受到了我们的成见的深刻影响”。
就现在看来,一方面,公众舆论是一种群体性的意见表达,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和向导性。另一方面,公众舆论在某些时候会混淆人们视听,让人无法辨别真假。而面对各种舆论,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很难去查证事情的真实性,我们没有有利的手段和充足的时间、精力。我们唯一可以做的便是尽可能用理智的态度去面对各种舆论,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不让自己的意见、态度成为攻击他人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