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中国现代文学课上老师派发的任务,让我有幸读了丰子恺的作品——《儿女》。给我的触动也非常大。文章每字每句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女的关心。
刚开始,我很不耐烦地打开了这篇文章,因为我很少去阅读有关亲情的文章。但为了完成老师发给我们的任务,我硬着头皮读了下去。当我读完第一段的时候,我突然对这篇文章有了兴趣,也有了一些五味杂陈的感觉。
当我看到丰子恺将自己儿女的从上海送回乡下,仿佛看到了自己。在我2岁的时候就已经离开了父母的怀抱,被父母安置在了住在农村的外公外婆家,而他们去了广东。和丰子恺一样,我的父母也有四个孩子,但不一样的是只有我是在农村长大。每每想到自己的身世我就会觉得自己很卑微,心中有些酸酸的感觉。
泪水在眼眶打转,我接着读了下去。当我读到“第二天的傍晚,我领了四个孩子——九岁的阿宝、七岁的软软、五岁的瞻瞻、三岁的阿韦——到小院中的槐荫下,坐在地上吃西瓜”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回忆。不知道是我多少岁的时候,我父母回来了,他们带着我去街上买西瓜,而且买了一蛇皮袋。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和我们擦肩而过的人都说:“你们买了那么多西瓜啊。”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那是我第一次觉得有父母在身边是件很幸福的事。
这时,眼泪已经被赶了回去。我继续读,偶尔闪现出一幅幅画面。我看到丰子恺说“我实在不敢受他们“父亲”的称呼,倘然“父亲”是尊崇的”,说实话,我觉得我十分对不起我的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脱离了父母,我对父母的确是没什么感情,我一直觉得我不需要父母,我觉得父母可有可无,没有他们的日子,我一样过得很好。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心智的成熟,我明白了,没有父母是不可以的,我慢慢理解了母亲,但是却理解不了父亲。因为都说父亲是一个家的顶梁柱,能撑起一片天,可我并没有这种感觉,我还认为父亲很无能,没有让我过上我想要的生活,就连陪在我身边都无法实现。直到高考结束,我即将开始我的大学生活,我很无闹地填了我喜欢但学费贵得要死的学校——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他们都很反对,我父亲尤为反对,还说不给钱让我读,那时我哭了,我觉得我的父亲是世上最不称职的父亲。可在关键时刻,他还是让我继续来四川读书,而且当我母亲说到现在工作不好做的时候我沉默了,父亲现在是一个人撑起一家人,我觉得我很对不起他,自己大手大脚地花着他们的钱,还当成理所应当。泪水终于控制不住了,划过脸颊,掉到了地上。
我趴在桌子上继续阅读,当我看到丰子恺对捣蛋的儿女们破坏他的桌上的构图,毁损我的器物等等行为“这在当时实在使我不耐烦,我不免哼喝他们,夺脱他们手里的东西,甚至批他们的小颊。然而我立刻后悔:哼喝之后立刻继之以笑,夺了之后立刻加倍奉还,批颊的手在中途软却,终于变批为抚”时,我又觉得父爱真的很伟大,虽然我没有这种经历,但我感触却颇深,毕竟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啊。其实每个父母都是这样的,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儿女。
总之,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儿女,只是每个父母对儿女的方式都不一样。
当我读完这篇文章后,拿出了手机,打开了联系人,拨通了父亲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