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名人:杨慎
中华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名人巨匠灿若星辰,为何杨慎能够入选十大四川历史文化名人呢?相比于武则天、李白、苏轼等人来说,我们对于杨慎是比较陌生的。甚至在名单出来前,我对杨慎这个人是知之甚少的。听闻明代政学两界在杨慎的《墓铭》中赞颂其人:“先生之生,岷蜀之精;先生之出,朝庙之英。”“文拟班扬,学侔游夏”“人言天才,俾到史官,惟忠惟义,远近颂之”。
那么让我们走近杨慎,回顾几百年前的那一段历史过往。杨慎在其青壮年时期曾创下了中国科举史上的三大神话,至今都还广为流传。他在21岁时便考中了四川乡试第三名,24岁时考中北京会试第二名,接着殿试钦点第一名,进士及第,世称杨状元。杨慎自幼聪慧,且用心苦读,是个富有才华的状元郎,年纪轻轻便大有作为,让当时许多的文人秀才望尘莫及,这也是他声名远扬的原因之一。
他入朝为官后身兼多职,任翰林院偏修,皇室经筵讲官,会试、殿试掌卷官。是朝廷的一位栋梁之臣,积极努力的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及西南边陲地区的文化发展做贡献。他德才兼备,不仅才高八斗,更是有着一身正气。
明朝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次群臣进谏的血案,史称“大礼仪”。群臣为断宗室谋取皇位之心,阻挠当时的嘉靖帝尊自己的生父为皇考。因为嘉靖帝乃是由藩王入继大流为君主的,为群臣阻挠之事,他杖死十余大臣,株连贬职的有近200人,而当时已37岁的杨慎奋不顾身的站出来坚持劝谏皇帝继统建嗣,这是何等的气节啊,在国家大事面前,他刚正不阿;在责难刑罚面前,他迎难而上,哪怕头破血流也毫不畏惧,一丝不退。在他的世界里,是没有那些胆小怕事、贪生怕死的鼠辈之臣所谓的明哲保身的,他一往无前,哭廷死谏,全然不顾自身安危,事事以国家大事为先,是铁铮铮的硬骨形象,是我们的榜样。在他触怒嘉靖帝后,经两次廷杖,充军烟瘴边塞,服役戍边,永不赦免。
他从高品大官降落为戍边小兵,却从未后悔,从未抱怨,反而仍在为国家做着贡献。他在边塞致力于带动西南各族社会上中下层民众对祖国的向心力。为大家所熟知的滇乡“杨门七子”,通过著述《云南通志》等书,来促进各民族在中华主流文化旗帜下的大融合。不论他身处何地,一生都心系国家,这样的忠肝义胆,让我肃然起敬。
到他晚年的时候,成就了学术著述史称第一的神奇。他留下的诗词曲无数,散文杂著若干,他是明代当之无愧的文化巨人。
杨慎的一生大起大落,可是他却能在逆境中创造辉煌,这样一个神奇的人物,深深地留在了川人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