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教育都是国本,所以学习自然也就被人们推崇。
而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遗存下来了许许多多的文化经典。而在这个学习备受推崇的社会,阅读这些经典,就成了我们的一门必修课......
作为初来乍到的大一学生,我们开始接受与过去不同的知识,但幸运的是,我们选择了文传学院,一个与文化继承发展息息相关的学科。在这里,我们有了一个看似特殊,实则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课程——名著导读。在这这一课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百家经典》一文......
在百家经典的学习中,我了解到了先秦诸子百家学派下的许多知识......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
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法家、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许多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中国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而在这一时期,又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后世经典。
当然,众多经典不可全全吸收,不过自然是有我最关注、最了解的一些,例如孔子。孔子名字叫孔丘,“孔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在中国古代,一个人的姓氏后中一个“子”字,是表示对这个人的尊敬的称呼。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在这个时期,原来统一的国家体制被打破,产生了许多小诸侯国。孔子就生活在其中一个叫鲁国的国家,鲁国在当时是文化最发达的国家。孔子的学说在刚出现的时候,并没有立即成为主流思想。到了公元前二世纪,当时的中国已是一个强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统治者发现孔子的理论很适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于是被定为国家正统的学说思想。记载孔子思想和言行的书是一本叫<论语>的小薄书。书里主要是孔子的语录及孔子与他的学生们的对话录。这本书在中国古代被奉为像西方<圣经>一样的圣书。如果是一个平民,就要用这本书的思想来规范自己的生活;如果一个人想要做官从政,也必须深刻学习这本书。
虽说孔子学说主张的是维护封建阶级的统治,但是他在文化领域的众多成就是不可磨灭的。例如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的道德主张;“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的修养认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礼乐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仁政主张......他认为施教应当因材;他认为为君应当仁爱......这样的孔子,这样学识渊博的孔子应该被历史所铭记,应该被人们所敬仰......
所以诸子百家不仅是先秦的精髓,更是时代的精华,阅读《百家经典》,去感受古典文化的无穷文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