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热点分析
现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接触着不同的媒体,从中获取不同的信息。但是一个信息是如何成为“热点”的呢?同样是有传媒传递的信息,但是引起的社会反响却不同。
我们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大众传播是我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上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说了这么多,到底大众传播是什么呢?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我们现在接收的大量信息大多数是通过电视台、网络自媒体等媒介组织以新闻、娱乐、广告的方式传递给我们的,而在这之中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就是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以马莱兹克模式来分析,各个不同的专业化媒介组织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根据自身的性质,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将对他们来说获取利益多且有话题性质的信息进行传递,同时他们会对所选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从而扩大信息内容的效果和体验。所谓的热点信息,在它成为“热点”前,只是一条被媒介组织选择加工过的信息,它成为“热点”其实也是有“预谋”的。
一条能成为“热点”的信息,最离不开的就是受众的反映。在信息传递给受众以后,受众会根据自身的性质与所处的群体,对信息选择性接受。就以前段时间的萨德事件来看,在美方将萨德系统运往韩国后,在星州地区进行部署,国内的所有的重要媒体都在第一时间向民众传递了信息,由于受众处于的群体不同,对事件的反映也各不相同。如军方,我国的军队与俄罗斯军方在远东海上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以此来告诫韩方与美方;国家方面,主要是外交部对外的信息传递,外交部严厉谴责的美方的狼子野心;而普通民众则是通过抵制消费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态度。由于受众的不同,做出的反映不同,但这确实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直观的判断热点的方式就是网络检索量的多少,在那段时间,关于萨德事件的词条检索量每日都高居不下,充分反映了这件事的热度。
为什么有时候一位名人所说的话也会引起社会巨大的反响呢?马云曾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部分人是死在明天晚上,只有那些真正的英雄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这句话甚至成为一条经典语录,被人广为传用,这是因为群体中有一种人—中坚人物,人们会不由自主的信服他们,当这些中坚人物显示出意志的坚定性、主张的一贯性和态度表明的强烈性之际,可以对大多数人产生有利的影响,甚至可以改变群体已有的合意并形成新的合意。
在一个热点事件中,你也不乏能发现一些还未弄明白事件就急于发表评论,表明自己观点的人,盲目跟风。这其实是一种从众心理,而这样的心理存在于大多数人心中。而这种情况也可以有另外的解释,一般认为其原因有两个:一是信息压力,而是趋同心理。所谓信息压力,指的是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要大于少数人,基于这种信念,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信任的态度。趋同心理,也叫做遵从性,指的是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热点事件的出现,有多种原因共同造成,而受众的反应也是对热点信息内容的选择加工而成,热点信息的内容也就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