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时代就已经知道《平凡的世界》这本书了,但却一直都没有机会看,到了大学我才真正的接触到这本书。这本书是在文革和改革开放交替的这样一个时间段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讲诉的是黄土高原上一个小村庄里孙少平在经历各种生活的磨难之后精神得到了寄托和慰籍的故事,而这本书不在于它的故事,而在于它流露出来的情感,这也是这本书经久不衰的原因。
虽然我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但我觉得这本书写得很真实,在黄土高原的小村庄里有淳朴的孙玉厚老爹,有聪明能干的孙少安,有不甘为农民拥有远大抱负的孙少平,有乐于助人的金波一家,也有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烂光景”的孙兰花等。文革中在那样一个小小村庄里,所有人在都和贫穷做着强烈的斗争,那时的人们想的是怎样填饱肚子,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不再集体劳动混那几个可怜的公分,而是在为自己做努力,人们一年的收成比一年好,即使在幸苦,流再多汗也是值得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真正开始变得富裕,摘掉了穷帽子。
在这本书中,我最能感知的是人性与人的本能。主人公孙少平在经过田晓霞的精神引导之后不甘作一名普通的农民决心到城里打拼,“睡梦中,他感觉有人轻轻地摩挲他的头发。他知道这是父亲的手。”“父亲立在炕边,手里拿着当年他上学时用过的那个烂黄提包,说:‘我出去叫田海民把坏了的拉链修好了。海民说,以后用的时候,拿肥皂擦一擦……’”当大儿子孙少平遭遇破产危机,“孙玉厚老汉不时把清鼻涕用手掌揩在鞋帮上。他蹲在脚地忧心如焚地思前想后,被儿子的灾难打击得抬不起头来。”这是一位父亲在送别儿子和得知儿子好不容易奋斗的美好光景就要打破的时候流露出来的父爱和焦虑,是啊,如山的父爱,每当读到这里,喉咙就像有什么东西挡着发不出声,这不是只有经历过的才会的感情,而是人类对于亲情的共鸣,是人性最光辉的一面旗帜。孙少安与田润叶从小青梅竹马,但因为家庭条件的原因,让孙少安觉得自己配不上润叶,两人的爱情也就此结束了,但这对于一个宁愿违背父亲、得罪自己的上级领导的润叶来说只是一个悲剧的开始,她接受了上级的儿子向前的求婚,两人过着名不符其实的夫妻生活,甚至最后直接搬到单位去住也不愿回家,而痴情的向前却在每日的饮酒以发泄自己内心的悲苦终于在一场车祸中陪送了自己的双腿,而这时的润叶回心转意,决定做一个正真的妻子,使得向前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安慰,我们可以认为是时代造就了润叶、少安与向前之间的悲剧,但人性又改变了这种悲剧,使得他们三人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即使这美好中总透露着一种凄凉,但仍改变不了它身上人性的余温。
人的本能最初是怎样生存下去,接着才有对精神追求的本能。孙少平每次只要找到工作的下落之后,便会使劲各种办法找书看,如果说赫红梅是孙少平精神交流的第一人,那么田晓霞便是打开孙少平世界之门的导师。在他的第一份工作稳定之后,“他从被子旁把黄提包打开,将新买来的衣服放进去。这时候才发现了提包里装着《牛虻》——半月来,他已经忘记了这本书,甚至忘了他自己是个识字人呢!”“他内心立刻感到一种颤栗般的激动!”这是在解决完生活物质所需之后又能接受知识的欣喜。的确,人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并跟一群没有太多文化的人待在一起,自然而然也就会被“传染”,这并不是说每天只知道埋头苦干的人就不好,而是在这种被生活打压的情况下,还能散发对知识的热爱的人并不多。人,在读书的年代,享受着知识带来的各种快乐,一旦离开这个环境很快就会被社会大环境所包围,而在我国当下文化氛围并不是很浓厚的情况下,你很快就会被“世俗化”,把精力更多的放在物质上,而忽视了阅读的精神美感。但这是人的本能,是外在的大环境带给我们的物质意识。而像孙少平这样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还能坚持对知识的热爱,是很少见到的。孙少平的思想体系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农村和农村以外的系列,这是即矛盾有统一的。一方面,孙少平摆脱不了农村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又不愿受农村的局限。因而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即不纯粹是农村的状态,又非纯粹的城市型状态。在他今后的一生中,不论是生活在农村,还是生活在城市,他也许将永远会是这样一种混合型的精神气质。”因此,才会造就他不甘于在农村当个地道的农村人,又不能像城市人的孩子一样接受一个完整的思想学习。这种城乡意识才会迫使他通过自学数理化,重新学习,弥补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
这本书所描写的年代虽以过去,但在那些陌生的岁月中,我们的感知确实熟悉的。那些人性里透露的真善美是人性最纯洁的地方,而我们在这广袤的天地间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纯真的性情才会变得有爱。而我们在追求和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正是因为这爱而变得和谐。对精神世界的不断追求是我们在不断完善自我的一个过程,也是在经受各种生活不幸之后心灵的慰藉,我们的心在经历世事变得坚强的同时,也对这个世界更多了一种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