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论
(一)作者:费孝通
出版时间:2013年4月
(二)出版国家:中国
总体影响:在2014年第19个世界读书日期间,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陈雨露教授在中国知名大学校长推荐书单上推荐了《乡土中国》一书。
陈教授推荐这部经典著作,希望大学生以“行为精英、心为平民”作为成长目标,也希望大学生既要奋发图强、争做社会精英,又要胸怀朴素之心、扎根基层去实现中国梦,更希望大学生带着自己阅读《乡土中国》的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去探索中国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在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年代,寻找人生坐标、实现自身价值。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著述中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作品,书中较为全面的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面貌。正如陈教授本人所说:“《乡土中国》是讲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的代表作,为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乡土中国》是前现代中国的国情咨询报告,历经37年的风雨,仍以强烈的现实性再次引起人们的思索。书中所提出的“礼治秩序”及其“差序格局”的概念,是以民间传统习俗为基础,进行社会管理,并提升为一系列制度的社会管理模式。它作为治国理政的蓝图,为历代圣贤所推崇。以礼治秩序来概括乡土中国,是认识前现代中国社会国情,切入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重要思路。(摘自百度词条)
二、本论
(一)内容
《乡土中国》中的内容是作者在四十年代后期根据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本书首篇文章点明了乡土本色,直接说出中国的社会具有乡土性,中国自古而今,都是农业大国,国家以农为本,中华民族与泥土是分不开的。在中国的土地上,因为发展农业,土地孕育了光荣的历史,但是由于两千多年与土地相互联系,同时也受到了来自土地的束缚,因此社会也就有了稳固性、地方性、和封闭性。
也是由于乡土社会的特性,也对乡下人的属性有影响。城市中的人总是用一种带有几分藐视的土气来形容乡下人,但是“土”或许对于乡下人来说来得亲切,“土”本身就指的是泥土,乡下人是真正的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世代在土地上讨生活,他们深深扎根在那片土地上,世世代代,家族形成,一代一代绵延。一个村庄中的民众就是面对面的群体,他们祖辈相处,早已形成经验,或许可以说是他们间形成一种“特殊语言”,所以对文字的需求也就没有城市人那么高,在文字上的素养自然也就没有城里人高,也就造成了对乡下人“愚”影响。但这并不是“愚”,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富有学习能力,而学习最重要的部分是记忆,由于世代在土地上讨生活,他们的记忆也就只是为了实用,为了生活,他们的记忆不需要发展,同时文字也有自身的缺陷,所以在乡下人在文字上的素养较低,也就反驳了“愚”说法,同时验证了乡土社会稳固与封闭的本质。
乡土社会中有着差序格局,这种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私是人本性,但在乡土社会中,“私”是指群己,人我的界限被划分。作者列举将中西团体进行比较,以家庭为例。中国传统社会以“己”为中心,也就是自我主义,延父系亲属差序向外扩大,而西方是团体格局,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社圈仅限于亲子。家,是社会基本社群,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家庭外延形成的氏族也就有了绵延性,格局有纪律,也让家族更加稳定。
男女有别应该是每个人都听过的道理,让女生与男生之间保持合适的距离,是实际距离,人身距离,但在作者看来并不是,情感上的距离才是真正的解释。在作者看来,感情是一种紧张状态,是发动行为的力量,但不是男女双方结合的依据。男女结合的基础和保障是了解,而了解在家庭中有着核心作用,维系家庭,因此也成为维系社会关系的力量,但事实上,乡土社会中维系社会关系稳定的是感情的淡漠。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统一的意义体系,而乡土社会中阻碍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在相异的基础上去要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是障碍重重的,由于乡土社会所求的稳定,男女关系也就必须有一种安排使男女之间不发生激动性感情,也就是所谓的恋爱。乡土社会中,社会秩序规范着个性为维持秩序稳定,一切会影响的因素都会被遏制。所以,男女授受不亲的不是生理,是心理,是对稳定的要求。
任何社会环境都需要秩序才能发展,现代社会实行法治,用法律条例来规范公民的社会行为。而在乡土社会中,实行人治。人治与法治的区别在于维持秩序所用的力量。乡土社会的人治,其实也是礼治,儒家文化深烙在人们的心里,人们自觉遵守礼制,也就让社会形成了“无治而治”的秩序。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积淀成为人们生活的经验,人们以此为生,使得社会变迁缓慢,对于新的思想观念接受就十分困难。礼治秩序是由教化的不断发展形成,维持礼俗的力量却是来自身内的良心,,要让人们的内心去接受一种新的理念,去推行法律与法庭下乡,就要对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加以改革。
中国存在社会民主,它发生于社会继替过程,那是一种教化性的权力,或者是爸爸式的。如果以小孩子为例,一个小孩子一日中受到的约束和干涉必定比成年人要多。教化的过程是代替社会去陶炼合于在一定文化方式中经营群体生活的分子。在但教化过程如果是剥削性的,那也是过分的。教化权力不仅局限于亲子,在文化中也有深刻体现,长老统治也许是最好的说法了。
乡土社会的稳定反映的也是文化的稳定,稳定的文化缺乏变动,长幼也就成为社会差次的依据,这也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是有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也是稳定社会的力量,地缘是血缘的投影。血缘加地缘形成社区的原始状态,而地缘是从商业中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商业的发展需要的是冷静地考虑,而血缘却是缺乏的,所以社会要发展,要由血缘结合转换成地缘结合,才能实现社会性质的转变。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欲望去行事,这种欲望也可以表达成目的,因为人类的行为都是有动机的,在这种情况下又可以分为行为可控,由意志控制;取舍有据,由欲望控制。乡土社会中,欲望经过文化陶冶作为行为指导,印合生存条件。但社会发生变动,而欲望也成为达到生存条件的动机,形成自觉生存条件,也就变成了需要。
目录:乡土本色
文化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后记
(二)扩展
《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
《丑陋的中国人》作者:柏杨
《美的历程》作者:李泽厚
(三)评价
无论我们现在标榜自己有多么现代化多么西方化,乡土的东西已经融进了我们的骨血中,是无意识的举动行为就可以体现了。我觉得身为一个中国人,需要了解一下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背后所蕴含的乡土文化,因为乡土中国就是你我成长的地方。我认为费孝通先生的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也让我更了解中国(摘自知乎)
通过阅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作为新生代青年人的我们也能够了解到传统中国社会的特性,书中理论性术语很多,很难理解,但先生在论述时提供了示例就会让理解更加容易,这部作品很值得一看。
三、结论
通过一本很薄的书籍,可以得到被高度压缩的乡土社会画卷,书中对传统社会的结构,性质,与特征进行了阐述,书中有许多理论性术语,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难以接受,但作者举出大量实事列来进行解释,相当于将压缩包打开,内容十分丰富。对于文中所讲解的内容,对如今的读者依然有很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