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服饰与流行

作者:茶素
主要内容     

摘要:服饰作为人的“第二皮肤”,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服饰不仅被用来遮身蔽体、驱寒保暖,还体现了人的审美差异,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内涵。本文主要通过阐释服饰的艺术特性和身体的审美需求分析服饰与身体的关系,以及影响服饰流行发展的因素及其规律。

关键词:人体服饰形式美服饰流行影响因素发展规律

前言:服饰是人的“第二皮肤”,也是社会的晴雨表。[1]它除了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以外,还是一个时期的特定文化标志。达尔文的《进化论》向传统的女娲造人神话提出了挑战,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猿的直立行走和使用工具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也是人的身体的自然属性与自然分离的划分,这种划分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剥离,而是文化与自然的界限。早期人类对身体和性意识的觉醒,产生了羞耻之心,当猿人围起兽皮、用树叶遮挡私处,人类由蒙昧走向了意识的觉醒。当新的文明逐渐形成了社会的行为规范,科学技术的进步满足了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服饰不再是简单的遮挡御寒功能,还具有丰富的审美需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1.人体与服饰

服饰是衣服和饰品的简称。人类在进入文明尹始,服饰就与身体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人类在长期的实践生产中渐渐对身体本身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身体不仅是完美的自然形体,同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自然和谐、对称统一的特点。包裹人体的服饰也应与之相呼应,服饰从原始的遮羞到象征阶级身份地位的工具再到表达自我情感和个性的外在体现,随着人类社会的改变,服饰的功能也在随之发生着改变。服饰不应是束缚身体的锁链,也不应是附着身体美的附庸,服饰是相对独立的艺术,服饰美是通过材质、款式、颜色、线条等表现出来的,同时,服饰的美离不开人类的主观情感,服饰的产生是制作者或设计者根据现实生活的客观需求或主观理解创造出来的,因此,服饰在一开始就包含了人的主观因素。

1.1再识人体美

人是“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人体作为客观的物质其本身具有天然美。人体是和谐统一的整体,从腰部最细处到脚踝与全身的比例符合黄金分割的比例,女性的身体呈前凸后翘的“S”型,男性肩部的两端到肚脐刚好成一个倒三角形状,使得身体伟岸挺拔。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人体美是在压抑欲望下的主观反映,人只有在克服了最底层的生理欲望之后,才会上升到美的艺术追求。黑格尔认为:“任何对象都不能像最美的人面和体态这样迅速地把我们带入纯粹的审美观照,一见就使我们立刻充满了一种不可言状的快感,使我们超脱了自己和一切烦恼的事情。”[2]不同时期对人体美的评价不同,如《诗经》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说明女子的身材要苗条,举止端庄才是男子的好配偶;又如唐代时期的丰腴之风,女子圆润、裹足、单眼皮、细眼、走路如弱柳扶风才是美女的标志,再如当今社会的“A4腰”、“硬币锁骨”、“白玉葱指”等等,都是人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产物。观之中国古代对身体的审美历程,不难发现两性的地位的发展变化,从母系社会再到父权社会,女性的地位在不断下降。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的建立,不仅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也解放了女性。废除裹足制度,和男性一样接受教育,女性不再是家庭的附庸,可以外出工作打破了相夫教子的传统模式,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即便如此,在相对平等的今天,女性仍然很难摆脱男权社会的影响。单从女性身体美的角度来说,无论是苹果胸还是三寸金莲、无论是小蛮腰还是樱桃小嘴,都是以男性的审美标准而来的,相反的女性对于男性的身材并未有太多要求,这是社会的不平等造成的审美对象的不平等。

1.2何谓服饰美

一般而言服饰美包含两个维度,通常考察服饰美也是通过这两个维度去分析的。一是单纯的外在形式美,二是着装的整体复合美。单纯的外在形式包括衣服和装饰两个方面,衣服主要体现在质料、色彩搭配、图案、款式等方面,配饰主要体现在材质、款式两个方面,服饰的形式美是着装受众群体对服饰或整体形象的外在评价,而整体的复合美是着装受众群体外貌、体态与服饰的统一,这种综合性是个性与气质的外在表现。

美在美学家那里没有一个定论,在服饰这里也亦是如此,每个人每个时期对美的定义是不一样的。中国汉唐是宽袍大袖的儒家飘逸之美,到了明清却变成了束腰简练的精干之风,女子服饰也由长而宽的拖地长裙,改为合体的直筒旗袍。中国人认为服饰应该是含蓄的体现人体美,而欧洲人认为服饰要完美的展现人的轮廓线条,引起人的欲望才是美,而非洲人却认为,服饰应该色彩鲜亮、材质轻薄、彰显个性才是美。服饰美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服饰文化的多元和复杂,虽然服饰美没有明确的标准,但追求服饰与人体的和谐统一却是公认的。

服饰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艺术,通过形式美最直接的表达出来,也最容易被感知。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如整齐一律、节奏与韵律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3]世界上不存在脱离形式的事物,任何人都必须承认是通过物的形式去看美的。形式美基本包括两种类型,即美的内在形式和美的外在形式。美的内在形式主要是指创作者所表达的意图,是美的内容;美的外在形式是内在形式的感性外观形态。服饰的形式美主要是通过款式的构成、色彩的搭配、材质的使用这三种基本要素和各部分之间相互形成美感的组合及其规律。服饰要素的组合及其规律是奠定服饰美的基础,是服装设计应遵循的视觉美学原则。

款式的构成是服饰形式美的核心,是服装设计师通过点、线、面这些基本构成因素用服饰艺术独特的符号语言表达出来的整体轮廓线条和局部细节,烘托人的气质和形体特征,弥补和遮盖人体的某些缺陷部位,从而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审美享受。例如胯宽和大腿较粗者可以选择A字裙掩饰其不足,身高娇小者可选择短款的外套或T恤提高自己的腰线,运用几何的设计可以使衣服与人体的曲线更加吻合等。色彩的配置是服饰的第一印象。通过色彩的不同搭配可以表达自我,展现个性。一般而言,色彩具有象征性、情感性、联想性的特点。色彩的象征性是指具体的色彩可以象征某一事物,比如蓝色象征大海,白色象征云朵,绿色象征生命和植物,色彩的象征性是人类共同的审美经验的结果。色彩的表情性则是指色彩可以带动人的主观情感,从而达到一种共鸣,色彩的表情性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比如红色在节日里代表着喜庆、欢快,在指示牌上代表着警示和危险。色彩的联想性是在象征性和表情性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色彩的联想是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是一种抽象思维和具体事物相联系的结合体。比如看到白色我们一般会想到纯洁、看到黑色我们会想到神秘和死亡、看到粉色我们会想到温馨与甜蜜。材质的使用是服饰形式美的物质载体。材质是款式构成、色彩搭配的前提和基础,不同材质的柔软度、轻薄度、舒适度都不相同,不同材质的服饰成品具有不同风格,服饰的材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饰成品的形式展现。无论是服饰的材质,还是款式、色彩,都要符合人体的形体特征和舒适度这一基本原则,服饰的形式美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才能更好的将其自身美的内容和美的外在形式结合在一起。

2.服饰流行

服饰作为包裹人的物质外壳,其产生和发展都直接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文化变迁、政治变革和经济变化,但这种反映单靠服饰个体是展现不出来的,只有形成一个群体、一种潮流才能成为一个时代的风向标,即服饰流行。随着时代的发展,服饰流行的话语权由设计师的手中转移到了消费者的手里,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间接影响了服饰的发展变化,成为设计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流行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与背景条件下产生的、多数人钟爱某类服饰的一种社会现象。[4]服饰流行是人们追求时尚、美的一种外在形式。服饰流行是在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才出现的现象,它的出现是人的求奇和模仿心理导致的,在封建社会,服饰是阶级等级划分的标志,象征皇权的龙袍、唐代贵妃所画的桃花妆以及明代命妇冠上所缀的金凤等等,服饰流行是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少数人的权利,到了近代,工业革命给纺织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高效、快捷的生产流水线扩大了服饰流行的范围,服装的高度工业化生产促进了服饰流行信息的交流与传达。

2.1影响服饰流行的因素

服饰流行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必然产物,是一个时代的整体风貌。它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文艺思潮、生活方式;个人的受文化程度、经济水平、消费心理都密不可分,前者影响的是服饰流行的产生,后者影响的是服饰流行的接受。总的来说,影响服饰流行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其一是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域和气候,地理环境的不同人们的服饰风格也不同,随着地理距离的减小,这种差异也会减少,这种现象被称之为“流行时空差”。[5]比如新疆地区的“早穿棉袄午穿纱”,草原地区的半袖服以及中原地区的汉服,都受到了地理因素的影响。其二是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又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艺术思潮、生活方式等几个方面,经济因素主要体现在只有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得到保障,人们才会追求高层次的审美、享受消费;政治方面体现在国家等级制度越森严,服饰流行就越狭隘,只有在人获得自由和解放的前提下,服饰才能实现大众化。服饰在某一特定时期,还被用来区分党派关系,比如近代中国改革派的短发和保守派的长辫、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革命派流行穿的长裤和保守派的半截裤等。文化方面体现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文化观念也不相同,东方强调统一、和谐、对称,注重情感的内在表达和含蓄隽永,在服饰上大多为宽松、二维、平面,被西方人称做“自由穿着的构成”,而西方则强调突出人体的客观美,展现人的曲线特征,注重非对称、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服饰的科技方面主要体现在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创新和化学工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服饰材料为服饰设计提供了新的创意元素。服饰的文艺思潮体现在文学艺术的发展不仅只是文学作品和绘画雕刻等造型艺术,其思想精神也无不折射在人们的服饰上,比如古典主义时期用料轻薄,重视服饰在身体上自然的悬褶,形成了一种端庄、简洁的古典之风,还有浪漫主义时期女性裙子的泡泡袖、裙撑、领口为一字形或花边高领等都是追求个性、大胆夸张、情感的自然表达和宣泄的体现。生活方式主要体现在在同等的物质条件下,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消费方式。比如注重节俭的家庭和注重享受的家庭,消费方式的不同人们在服饰领域的支出也不相同,比如经常出入宴会、酒席的礼服和喜欢随意、舒适的运动装。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促进了服饰流行的改变,20世纪初,女性从家庭中解放出来,开始进入社会工作,为了满足女性的工作需求,职业女装应运而生。其三是心理因素。心理因素主要是根据人的需求和接受程度来划分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服饰流行的影响产生一些微妙的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反应的产生反过来也促进了服饰的流行,一般而言,影响服饰流行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求廉心理、求实心理、求同心理、求新心理、求名心理、求奇心理、求美心理七个方面,设计师在设计服饰不仅要考虑服饰的形式美,还要考虑受众的审美心理,特别是服饰的话语权转移到了消费者手中的今天,消费者成为了设计环节的间接参与者。

2.2服饰流行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任何事物发展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服饰流行也不例外。服饰一般经过兴起、普及、盛行、衰退、消亡这几个阶段。服饰流行具有明显的时间性。服饰流行的兴起一般是小范围的或个人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受到了广大群体的热爱才被普及推广,达到顶峰,当人们的热情褪去或新兴事物的产生,旧的服饰开始消亡,消亡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消失,而是回归到了原始状态,等待新时机的产生。一种流行消亡新的流行又会出现,周而复始年复一年。服饰流行具有空间性。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服饰流行都是有差异的,一般而言,受发展水平、经济文化的影响,服饰流行会从较发达地区逐渐向欠发达地区延伸,当某一服饰在这个地方过时可能会在另一个地方兴起,服饰在传播过程中会根据不同区域的需要而有所改变。服饰流行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的周期过程。前面已经提到服饰流行一般经过的五个阶段,一个周期的结束意味着新的周期的来临,根据人们的不同需要将长裙逐渐缩短,今年流行红色明年可能就流行黑色,紧身裤的流行过后可能是阔腿裤,阔腿裤流行过后可能又是喇叭裤,总之,服饰的流行是随时人类社会、心理的审美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但变化的周期长短、具体形式没有固定模式可言。

结语:服饰是人的物质外壳,不仅是人体的保护基层,也是美化人体的根本途径。服饰在满足人的基本御寒、遮挡需求还具有审美功能,服饰的审美功能要求服饰美要以身体美为原则,符合人体的基本属性,达到统一、和谐、舒适,形成能给人在视觉、触觉、听觉上带来快感的审美经验。服饰流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求新、求奇、爱美心理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服饰流行不仅反映了一个时代文学艺术的思想内涵和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水平,还体现了人们的审美范畴,后工业化的服饰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和自由,未来不再是金属感和流线型的时代,未来即复古,这是21世纪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服饰与流行——把握时尚潮流风向标》穆慧玲.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1.

[2]《服饰新视界——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学术论坛(2013)》熊兆飞主编.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3.11

[3]《服饰新视界——武汉科技学院服装学院论坛(2008)》长贤根,熊兆飞主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1

[4]《服饰中华——中华服饰七千年:精编本》黄能福,陈娟娟,黄钢编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5]廖江波,杨小明.身体与服饰美的探析[J].服饰导刊,2016,5(05):44-49.

[6]范铁明.关于服饰美标准的几点认识──兼谈人类寻求着装美的心理轨迹[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49-51.

[7]苏世同.民族服饰美的心理效应[J].民族论坛,1990(03):78-83.

[8]王艳,朱卫华.形式美在服饰中的应用[J].今日科苑,2008(24):168.

[9]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56.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