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周慧敏163010156
至圣先师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省”之首即为“忠”,那何为忠呢?
在百度百科上对于“忠”字是这样解释的:忠,是人对天地、真理、信仰、职守、国家及他人等都至公无私,始终如一,尽心竭力的负责完成份内义务的美德。
忠者,德之正也。从造字可以看到,忠,存心居中,正直不偏,古以不懈于心为敬,故忠从心;又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为正直之德,故从中声。《忠经·天地神明章第一》中说:“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
1981年2月14日。邓小平在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出版《邓小平文集》,序言中他写道: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华民族的儿子,我深爱地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段朴实无华,却发自肺腑传承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直崇尚的忠义美德,表达了一个老共产党员对党的忠诚,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忠”难道指的只有“君事臣以忠”的君臣关系吗?在我看来“忠”不仅仅指的是对君王的忠诚,还有对人民的忠诚,对民族的忠诚以及待人接物时对别人的真诚和诚信。儒家学说把忠和孝紧密结合在一起,构建了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忠孝伦理思想体系。
“百善孝为先”孝是上至天子,下至平民都应该恪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古代人讲忠孝“为人臣者要忠,为人子者要孝”,在古人看来人只有两种身份“臣”和“子”,在古代选用人才的时候忠孝就是重中之重,一个人不孝顺,那他也不一定是个忠臣。
忠与孝是封建道德的总纲领。忠是政治的主纲,孝则是家庭道德的主纲。自古忠孝难两全,若想要报效国家,为国尽忠,那就地者抛下父母,做一个没有对父母尽到孝道的不孝之子。
但是我们也要避免“愚忠”和“愚孝”。何为愚忠何为愚孝呢?即为臣顺君,子顺父。盲目的服从,盲目的跟从,毫无原则,甚至有驳于常理。这样的“忠孝”就不是“忠孝”了。大忠之忠是忠于道义,忠于真理,不盲目跟从。大孝是大道之孝,在民族大义、社会公德公里等大是大非方面,对父母的错误主张,能做到“不从父”
任何人都知道,没有国那有家,孝亲爱家必须建立在国家稳定和谐的基础上。提倡忠孝文化,移孝为忠,就是要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是维护一个族群、一个地区生存和发展的最高组织。没有完整统一稳定和谐的国家保护,民族只能任人宰割,个人只能任人欺凌,因此,“爱国主义”就是对今天对忠的最高解释,也是当代大学生最应该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