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一家机构通过家长介绍、教育系统反馈、银行蹲点等观察方式,调查得到的
2011年北京市“幼升小”部分重点小学的择校费显示,家长准备“打点”的择校费用高达25万元![i]200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费就是违规收费,政府应当严加治理,可是择校费不降反高。25万元,相当于目前重点大学十倍的学费了,这样的价格根本不是一个普通家庭所能承担的。现在的学校一个个都忘了自己的办学目的是为了“培养优质人才”,只想变着法的收钱,想要向上级机关问责时,发现就像是“老子问责儿子一样”,其结果只会是胆子越来越大,越来越嚣张的收钱,毫无办法,为了孩子的学习家长选择忍气吞声,这就更加的让学校为所欲为,让政府教育部门有恃无恐。
(二)高考应试化和加分问题高考问题对于我来说是最有感触的了,整个高三每天耳边充斥着“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拿下一分,干掉千人”等诸如此类过激的口号。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晚上一两点睡觉,没有课外书,没有体育课,没有音乐课,每两个周放半天假,每天过的浑浑噩噩的,每天接收老师校长,教导主任的轮番混炸“高考三百天动员大会”“高考两百天动员大会”“高考一百天动员大会”高考倒计时,每天无念无想,老师叫做卷子,老师叫考试,老师叫补课,老师叫背诵,总之就是老师叫干什么就干什么。这种模式就像是监狱里的警察和监收人员一样,甚至监狱里的人还有充足的睡眠,偶尔的放风。在考完最后一门,毫不夸张地说,我脑海里一个数学公式,物理定理,用于单词都没了,就像脑海里有一台定时删除的粉碎机一样,全粉碎了。还有另一个令人感到教育不公的地方:高考加分。少数民族要加分,奥数成绩可以加分,优秀毕业生也要加分,甚至独生子女也要加分,在杭州更是有交两万块钱报个班便可高考加分的航模比赛。
(三)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为了保障城市的稳定,快速推进工业化,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采取了“城市优先”的资源配置方式即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经济结构。在这种大背景下,鉴于教育资源的极度短缺,也采取了高度集中的“城市优先”的教育资源配置模式,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以及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等一直向城市倾斜。这种先城市后农村的教育资源配置,在制度上的安排,使城乡教育投入很不均衡,直接导致了我国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
(四)传统观念和传统文化的选择错误中国传统文化固然是产生和形成与封建社会,带有不少对今天来说是糟粕的东西,比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从四德等过于封建旧社会的地主阶级思想,但我们应该是摒弃这些,不是大肆宣扬。正如前段时间澎湃新闻爆出的辽宁抚顺的“女德班”,据说是为我们宣扬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引领优良的社会风尚、传播古圣先贤的智慧,可是,嘴里却整天喊着雷人的话语如“男为天,女为地,女子就该活在最底层”······老师还让学员徒手刷粪坑,边擦边说:我的内心比它还脏。还有“夫若发怒,不可生嗔。避身退让,忍气低声”面对诸如此类的想法,我只想说一句“大清早亡了”
[i]《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周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