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月作为一种自然物体,一直被人们所传唱,特别是在诗歌领域,月亮作为意象母题,被诗人用来表情达意,寄予一种独特的情感。但在中西文化中,由于自然自然环境、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的不同,对于月亮的这一母题的表达方式也大有不同,月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代表的是不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月意象神话原型文化语境
一、母题研究
母题是比较文学中主题学最基本的研究范畴。尤金﹒H.福尔克在《主题建构类型:纪德、库提乌斯和萨特作品中母题的性质和公用》中指出:“主题可以指从诸如表现人物心态、感情、姿态的行为和言辞或寓意深刻的背景等作品成分的特别建构中出现的观点,作品中的这种成分,我称之为母题;而以抽象的途径从母题中产生的观点,我称之为主题。”母题表现的是“人物的心态、感情、姿态”是一种具体的、真实的,而主题则是一种高度概括的抽象概念,母题不仅是具象的、客观的,还是可以重复的。一方面在多种传承手段中独立存在,另一方面,当创作者需要它时,又可以不受其他因素的限制被重复使用。母题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三类:人物母题(典型形象)、意象母题(自然环境)、情景母题(社会环境),在本文中,所论述的属于意象母题。
二、中西关于月的神话传说
在浩瀚的文学世界里,对于月的描写数不胜数,历朝历代的文学爱好者对月似乎都有一种孜孜不倦的执念,不管中国还是欧美,月都作为一种永不过时的对象被歌颂,思考这一母题的产生,我们不得不回到远古的神话传说。
在今天以高科技技术为依托的时代,我们是用一种理性的角度去对看待自然现象的,在今天看来,月亮只不过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星体,是由无数微小原子组成的。然而在远古时代的人们,受到环境的局限,对大自然具有一种敬畏心理,而人类也是由敬畏自然、试图征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而来。中国最早对月的传说分为两种,一是女娲捧月说,《淮南子·览冥训》高诱注:“女娲,阴帝。”中国道家思想将世界万物分为两种属性,即阴阳两类。女娲是太阴之神,也就是月神;而在汉墓出土的砖画中,女娲与伏羲人首蛇身,女娲手捧月亮。二是嫦娥奔月说,这个传说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有嫦娥背着后羿偷吃丹药成仙然后又反悔,最终独自忍受月宫的凄冷;也有嫦娥误食丹药,被迫升天。再把视线转移到遥远的海洋彼岸,在西方的文化中,狄安娜是公认的月亮女神。在西方的神话故事中,由于地理环境、战争各方面的因素,其真正的神话源头是比较纷繁复杂的,但大多数的学者认为狄安娜来自希腊神话,狄安娜的原型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女神,狄安娜是罗马人对阿尔忒弥斯的称呼。相传,阿伽门农的儿子奥列斯特在特洛伊战争中,为了治疗自己的疯病,遵从阿波罗的神谕,伙同自己的姐姐,将阿尔忒弥斯的神像用树枝掩盖起来,偷到了罗马的一个丛林里,还为其建造了神庙,从此以后,狄安娜就被人们世代所供奉。
三、文化语境下的中西月意象
我们通常以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来界定中西方的文化中的主要差异。古中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农耕文明让中国人对自然产生了一种好感,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古代文人表达对自然的喜爱、寄情山水的诗歌是占题材数量最多的。而西方相对是一个较开放的地理环境,开放带来的一方面是对自然的征服欲;另一方面是一种海纳百川的胸襟。即一方面他们不断的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另一方面,侵略带来的文化碰撞使得他们在优胜劣汰中思想得以不断的完善。在他们的认识中,人是食物链的最顶端,自然臣服于人类。因此在西方的诗歌当中更多的表达一种人要像海燕、海浪、崇山峻岭一样,勇敢、无畏、追求自由。
就对月这一形象而言,中西方的解读也是不一样的。在中国人的眼中,月是女性的象征,因此具有阴柔、纯洁的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我们通常读到的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思乡怀人类。前文有提到,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嫦娥奔月代表的是一种分离、凄苦,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二是感时伤怀类。漆黑的天空独孤的挂着一轮圆月,牵动着诗人敏感的神经。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在欣赏江水、明月照相辉映的美景背后是他“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人生无常的感叹。三是赞美自然类。如李白《秋浦歌其十三》中“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中国人写月,不是把它当作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来写的,而是附加了诗人的情感,是一种婉转的表情达意。中国人不喜欢将情感过于直接的表露出来,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程朱理学是分不开的,借助自然,用自然物的特征突显自我的情感是最常见的表现方式。中国是一种哀怨的、悲戚的伤感之美,而西方则是一种崇高的美学范畴。月在西方人的那里,通常是跟大海、风雨、狂浪等意象结合起来的,西方人认为月是希望与好运的象征,统治整个黑暗的天空,在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中,月是战胜狂风与巨浪的希望与力量。西方人写月不是将月比作自己,而是把月当作一个独立的人,从月的角度来看自己。尽管在不同文化语境下中西月意象有很大的差异,但对于月“纯洁、和谐、宁静”的意象却是一致的。从中西方对月描写的诗歌数量来看,中西文人对月的热爱是绝大多数人类的共性。
结语:月意象在诗歌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随着人们对月认识不断加深,月所蕴含的意象也在不断的扩大,月作为一个意象母题,是文人灵感的不竭源泉,是诗歌创作的重要基石。
参考文献:
[1]比较文学概论.《比较文学概论》编写组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2016.8重印)
[2]刘茹斐.文化语境中的中西月意象[J].湖北社会科学,2004,(08):96-97.
[3]王淞华,李柽杨.西方语境下月亮女神的文化特征[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9,25(S2):39-40.
[4]何欣竹.古典诗词“月”意象探赜[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80-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