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书笔记
引言:第一次听到这本书是在外国文化概论课上,老师向我们推荐了这本书,觉得书名比较有趣,就私下找了这本书来阅读,这本书是鲁斯·本尼迪克特于1946年成书,主题就是对日本各个方面的研究,这本书让我对日本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让我对日本文化产生了一些疑惑。《菊与刀》讲了一些研究方法,作者在研究日本这个国家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怎么去研究一个国家,对于当今社会研究世界各个国家经济政治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方法:人类学研究方法
概述:《菊与刀》这本书最初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制定对日本的政策方针而做出的一篇研究报告,作者鲁斯在报告的基础上加写了前后两章,分别概述了研究方法,课题和日本战败后的一些情况。《菊与刀》共分为十三章,在这里我将对《菊与刀》的第一章“任务——研究日本”作出具体概述,这一章开头写道“在美国曾经全力以赴与之战斗的敌人中,日本人是差异最大、最不为我们所了解的。”因而美国为了今后在与日本作战的过程中取得胜利,对日本进行了人类学研究。主要是以下七个方面:
①日本:一个充满了矛盾的民族
②研究日本的紧迫性
③研究中面对的困难
④日本文化的整体模式及其价值体系
⑤这是一本研究日本人何以成为日本民族的书
⑥宽容地看待不同文化的差异
⑦日本的文化体系是独特的“日本式”的文化体系
第一章系统的概括了日本人的矛盾的性格和写本书的原因,“日本人好斗而又温和;黩武而又爱美;自尊自傲而又彬彬有礼;顽固而又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心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欢迎革新。”,“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菊与刀正好象征了这种矛盾。
扩展讨论:当作者写到日本人的性格时,我通过阅读一些文献了解到作者鲁斯对日本人的性格描写还是比较贴切的,但是这样自相矛盾的性格怎么可能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上呢?日本人又没有精神分裂症,所以,作者在写日本人的性格前,应该加上“在某种条件下”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强者与弱者的前提,面对强者时,他们善变、驯服、怯懦;面对弱者,他们好斗、自傲、顽固。另外,书中还有一处写到“人类学家已对亚洲和太平洋的一些文化有所了解。日本文化中有一些社会风俗和生活习惯甚至与太平洋岛屿上的原始部落的风俗和习惯是极其相似的。比如,有的是和马来西亚的相似,有的是和新几内亚的相似,也有的是和波利尼西亚的相似。根据这些相似的内容来推测古代的移民或相互交流的情况是一项很有趣的工作,但我认为了解文化相似性的价值不在于研究这种可能的历史关联,而在于借助于这些相似点或差异获得了解日本人生活方式的线索。”‚这一段描述相信对我们这些中国读者来说会有些瞠目结舌,因为作者显然对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联系并不了解,日本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有着鲜明的中国文化的烙印,所以对作者认为日本文化与太平洋岛屿文化相似我不是很理解,因为不论是从对日本文字,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来看都应该是与中国密切相关的,说明作者并没有对中国文化有多了解。最后我想说的一点就是,作者对日本的研究并没有进行实地考察,而是通过对战俘的询问等方式获取的信息,可能与历史事实有一些偏差,因而文章和一些历史真相有一些冲突。
评价:对于这本书的完成,我首先要说的就是作者一次也没到过日本,但却搜集了日本众多日常生活中的事实,并从中分析出日本人的性格,文化等,虽然有一些不足,但也体现了作者令人惊叹的学识能力,并且作者站在一个外国人的角度,能够在双方处于对立的情况下做出保守的科学分析,没有在对日本人文化方面做出一些添油加醋的描写,这是非常难得的。ƒ这本书主要从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看法讲起,讲到明治维新,再分别描述日本人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一直到怎样“自我训练”和孩子怎样受教育。全面介绍了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最后,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日本和日本人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但这本书所讨论的事实今天依然存在,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④。
结语:在读这一本书的过程中,我查阅了一些研究日本文化的书籍和杂志,对其中一些不了解的词语进行了了解,并且在阅读研究日本文化与太平洋岛屿文化相似性时还阅读了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联,了解到日本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中国文化,在文字、经济、政治等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联系,因而发现了本书中一些不足的地方,即作者对中国和日本的了解并不完整,尤其对中国文化了解很少。
注释:①《菊与刀(慢读系列)》[美]鲁斯·本尼迪克特著;张弛译群书出版社出版19页
②《菊与刀(慢读系列)》[美]鲁斯·本尼迪克特著;张弛译群书出版社出版30页31页
③《民族学研究》[日]川岛武宜著;1949年5月版
④《菊与刀(慢读系列)》[美]鲁斯·本尼迪克特著;张弛译群书出版社出版14页
参考文献:《菊与刀:萨苏评注论说日本民族性》[美]鲁恩·本尼迪克特著: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
《日本文化史》[日]家永三郎著刘绩生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92.11版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日]鹤见俊辅著邱振瑞译行人出版社出版九六年十二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