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言
(一)作者:【美】鲁思.本尼迪克特山药-译
(二)出版国家:本论1946年,本尼迪克特把这份报告整理成书出版,立刻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1949年初被译成日文,1949年至1951年,日本几家杂志约请专家举行座谈,对此书进行评论,有的并出版了特集。如今行销一百多个国家。
二、本论
(一)内容:鲁思·本尼迪克特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写成报告。文中提到了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意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这其实是我认为对日本人做的最全面的描述,因为在我的眼中,日本对于学习的狂热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二战中他们也是同样让人感到了狂热的可怕。战后重建的日本已经让我们惊叹无比,而这也是在鲁思在书中早已预言到的。
结构:书中从与日本交战中感到的压力开始写,从中提到了家庭中日本人的表现,然后是明治维新,再后面是到社会和道德的讨论,最后是对于儿童的教育和投降后的日本人。
目录:前言
第一章任务--研究日本
第二章战争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第四章明治维新
第五章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
第六章报恩于万一
第七章"情义最难接受"
第八章洗刷污名
第九章人情的世界
第十章道德的困境
第十一章自我修养
第十二章儿童学习
第十三章投降后的日本人
(二)扩展(同类书):《丑陋的中国人》《日本人眼中的中国》
(三)学术观点:在书中有趣的是鲁思写到“一个人日本人常常为了‘情义’而无法直视正义。为此他们的理由是:‘为了情义,我无法坚持正义。’”从这之中,我们其实可以窥见二战中日本人的影子,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日本人在我们眼中是两个极端的表现。书中还提到西方国家是因为对于日本人不符合常理的套路的不了解和如何战后管制日本,才开始让鲁思剖析日本。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必读书,是社会科学研究直接运用于政治实际操作的杰出例证。”
(四)评价:金克木先生曾经评价《菊与刀》是现代中国人研究日本的必读书目,并在对其论述中提到“《菊与刀》始终坚持了一种客观、公正的立场,而没有常见的对敌国的辱骂和偏见,连日本人对此也佩服不已。这种理性背后是美国人历来坚持的实用主义态度:要对付日本,必须要了解日本。作为一项政策研究,《菊与刀》写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为政府控制日本提供咨询。反观中国,如何应对日本人正在进行的谋求大国地位的一系列行动?第一项要做的工作,只怕就是老老实实、实事求是地研究日本和日本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无论何种立场,都是知为先。”,这番评价可以说是对《菊与刀》研究日本价值的完全肯定。
我本人对于《菊与刀》更多的是沉浸于鲁思的描写之中,她对于日本并非是一味单纯的提出观点,而是从不同的方面对日本进行了分析,其中还提到了中国文化中的“仁”夫妻关系,从中我看到了日本人有些不太让人理解的思维,但同时从书中又可以看到在日本人的观念中这些不可理喻的其实都可以解释。书中有趣的是在每一章的开头,都会有对日本的一段小小的简述,这些语句其实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书中提到的日本,更快速的进入文章。虽然书中一些观点和看法受到现在一些人的质疑和批判,但是整体确是十分好的。书中像诗话的语言作细腻的表述也是十分适合我们年轻人的。
三、结论
书中提到对战后日本的预言“如果军国主义在其它国家也失败了,日本则会因此得到证据,它会汲取一项教训,也就是帝国主义的侵略企图不是一条通往荣誉的道路。”现在的日本快速的发展让世界重新正视它,但其军国主义的种子也是没有消灭的。所以我们应该通过《菊与刀》去更好的了解日本,看看这个国家如何在二战中侵略征服,又是如何在核弹制造的废墟中树立起自己的旗帜。对于我们中国而言,也是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可以说是给自己的一面镜子。
四、参考文献
《日本史》
《战争狂人东条英机》
《宰相铃木贯太郎》
《二战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