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撒哈拉的故事》是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因为一本地理杂志的吸引,三毛背着行囊走进了荒凉单调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寻找感受生活的真善美,书中每个故事都充溢着一种浪漫、浓情的异域情调,字里行间反映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
关键词: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语言特点表现手法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以一个流浪者的口吻,描写了她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时的所见所闻,轻松地讲述着她在撒哈拉沙漠与当地相识朋友的故事以及她零散的生活经历。说起三毛为何会写出这本书,她的理由竟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她只因在《美国地理杂志》上的一组撒哈拉沙漠的照片,她便如鲸向海,似鸟投林一般的奔赴到那里生活。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了她潜藏的写作才华,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了很多情感真挚的作品。她是如此的纯粹、率性,也许现实中的撒哈拉并不是她心中所想,但如此凭借心中所感而去追寻的人又有几个呢。
将《撒哈拉的故事》读完后,可以发现其中所有的故事都是稀松平常的小事,但是她却并没有用多么华丽的词藻将其进行描绘,而是使用一些通俗易懂的的话语将情感表达出来,既质朴又纯粹就如同她这个人一般。如在《沙漠观浴记》中,她用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此地无银三百两”等俚俗语的运用,简单却又生动,使读者能真实而深刻的体会到她所要表达的感情,而不是给读者以镜中花水中月的朦胧之感。
其次,她明朗、幽默的语言风格也是这部作品中的一大特色。而她率性幽默的语言特色与她这个人的性格也是有着莫大的关联。她是一个随性坦荡、纯粹率真的人,骨子里有着一种不安分的劲儿。她曾说自己是一个像空气一样自由的人,但凡是妨碍她心灵自由的事情,她绝不会妥协。在《沙漠饭店》中,她忽悠自己的丈夫荷西告诉他粉丝叫做雨,还装作一本正经的解释其由来。在《沙漠观浴记》中她将自己偷看别人洗澡的事推卸给日本人等这些表现读着让人忍俊不禁,心中也是萦绕着一种淡淡的愉悦。而她的幽默也不止体现在这里,在《芳邻》中,她的邻居姑卡随意用三毛的东西,有一次拿三毛的鞋,并将其损坏,在归还时还恶人先告状,对着三毛发脾气。三毛却说:“姑卡,我先请问你,你再去问问所有的邻居女人,我们这个家里,除了我的‘牙刷’和‘丈夫’之外,还有你们不感兴趣不来借的东西吗?”本来看得看得义愤填膺的时候,却因三毛的这么一句话给逗乐了。不得不说,三毛的幽默不是那种刻意去营造的,却是十分的清淡自然。
《撒哈拉的故事》中多见对语言对白的描写。而语言的对白几乎是贯穿了整部作品,并且通过语言对白的描写,三毛为我们细腻刻画每个人物的喜怒哀乐。如《沙漠中的饭店》三毛与荷西关于粉丝的对话、《结婚记》他们俩的对话,虽然没有过多的对人物本身进行评价,但是从对话的字里行间中就感受到了其中两人深情的流转,自不必多语。
最后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为这部作品平添了几分趣味。《天梯》中“正午的沙漠,气温高到五十度以上,我的汗湿透了全身,流进了眼睛,沙子在脸上刮得像被人打耳光,上课才一刻钟,狂渴和酷热就像疯狗一样咬着我不放。”将脸被沙子所刮的疼痛的感受,以及在沙漠中与自己形影不离般的酷热与狂渴统统将其具体化、形象化,更有那种身临其境之感。《沙漠观浴记》中“我好似一根长在大胖乳牛身边的细狗尾巴草,黯然失色。”三毛将自己在浴场里所见赤身裸体的女人的身形与自己相比较,将她们比作大胖乳牛,将自己比作细狗尾巴草,如此强烈的对比,让我们能更直观的感受到三毛当时所见对她自己的冲击。而作品之趣也在此处体现了,三毛所做比的事物都是稀松常见的事物,然而她却能想到更新奇、更出彩的比喻,增加了她散文的可读性与趣味性。
也许世上真有一处世外桃源,但在那段如诗岁月里,它仅出现在一人的梦中。这个人踏遍红尘,追寻吾乡,只为寻到那梦中的撒哈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