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热点的分析
我们生活在一个高速,快捷的时代,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眼球,却又快速刷新而过,那什么样的事件能成为热点并能被人们津津乐道呢?为什么会有这些热点事件的出现呢?下面我将用我浅薄的传播学知识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我想首先从传播者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所谓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组织。从个人举例,前段时间“人气流量小鲜肉”鹿晗在微博上用一句话“大家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我女朋友”并@关晓彤,公开了他和关晓彤的恋情关系。结果这样一种“宣布体”在各大社交媒体上被迅速引爆,不管是在朋友圈,还是qq,还是一些其他的社交平台,“宣布体”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甚至有的人根本不认识鹿晗和关晓彤,却认识了这种“宣布体”。我觉得这里可以用传播者的意义来分析,在鹿晗的传播行为中,“宣布体”一时成为了热点,但他本来的意图是想要公开他和关晓彤的恋情而并不是想引爆这个“宣布体”,事情的发展偏离了他的本意,所以传播者的意义没有完全得到正确地表达,作为符号化过程的结果而形成的符号系统也么没有完全代表传播者的本意。
然后是从受传者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所谓受传者,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是传播者的作用对象却并不意味着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这里我想举的例子是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当这件事最初在微博上被传播的时候,就迅速成为热搜,可是不到几小时,所有相关热搜突然全部消失,这时作为普通受众的人们无能为力,只能朝身边人发泄一下自己的不满。于是这个时候,一众明星奶妈奶爸出场了,他们开始在微博上发声批判这个事件,转发相关微博,斥责这些龌龊行为的出现,于是更多的人看到了这个虐童事件,“红黄蓝”一词再次成为热搜,“红黄蓝事件”也成为了一个热点事件。用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他们起到了“意见领袖”的作用,用他们在娱乐领域所起到的“社会经济地位”,既作为受众对传播者进行反馈又成为了传播者对热点事件进行发声。
最后谈一下大众传播中的议程设置功能。例如十月十八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九大,这在举国上下无疑是当时最热的一个热点事件了。但试想若没有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它会引来全国甚至是全世界如此的关注度吗?正是因为我国的大众传媒是社会主义媒介,旗帜鲜明地把这样的一个热点事件进行舆论导向,传媒通过有选择地报道新闻来把社会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
以上就是我对社会上热点事件的一些简单粗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