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文章读一遍便觉得读够了,而汪曾祺的文章是怎么读都是不够的,是值得每隔几天便要拿出来读一读的,似乎永远也读不够也放不下。汪曾祺的文章,平淡自然却韵味悠长,没有跌宕起伏、苦心经营的情节,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描写却往往引人入胜。读他的文章如同饮一杯闻不到浓郁茶香,但是饮后却唇齿留香、回味无穷的清茶。
汪老不愧是被人称作“老饕”,对中国传统美食的讲究和品味,常人往往难以与他相比。想起小学初次接触到他的文章《端午的鸭蛋》,讲的就是他的家乡高邮的咸鸭蛋,当时读到时便觉得唇齿溢香,仿佛隔着书本,也能尝到数字所提及的咸鸭蛋。直到现在每到端午节,我都会想到“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的鸭蛋,小学学过的这篇文章正是《食事》的节选。
《食事》全书,集中于对中国传统美食的描写。文中对美食和生活细微处的描写之深、之广,可见汪老对生活百态的洞悉和对平淡安适生活的热爱。
除了品鉴美食很有一套,汪老对烹饪美食也是相当专业。“做麻婆豆腐的要领是:一要油多。二要用牛肉末。我曾做过多次麻婆豆腐,都不是那个味儿,后来才知道我用的是瘦猪肉末。牛肉末不能用猪肉末代替。三是要用郫县豆瓣。豆瓣须剁碎。四是要用文火,俟汤汁渐渐收入豆腐,才起锅。五是起锅时要撒一层川花椒末。一定得用川花椒,即名为“大红袍”者。用山西、河北花椒,味道即差。六是盛出就吃。如果正在喝酒说话,应该把说话的嘴腾出来。麻婆豆腐必须是:麻、辣、烫。”这是我在书中最喜欢的一段,大概是因为喜欢川菜麻辣鲜香味道的缘故。汪老对于美食的鉴赏和品评不仅仅止于一片区域,而是对整个中国的各个地区的美食皆了如指掌。看到这一段时,顿时觉得味蕾大开,口中满是麻辣滋味。
所谓“食事”,自然是美食之故事。除却味道和烹饪做法,当然也有历史和人文故事。将故事中的意义和人文情怀融入食物中,抛开食物本身具有果腹的通俗意义,赋予食物具有更高层次——具有温暖人心和教育意义。“炒栗子宋朝就有。笔记里提到的“栗”,我想就是炒栗子。汴京有个叫李和儿的,栗有名。南宋时有一使臣(偶忘其名姓)出使,有人遮道献栗一囊,即汴京李和儿也。一囊栗,寄托了故国之思,也很感人。”
这一段讲的是宋朝的炒栗子,文字简洁而具古意,仅仅一囊炒栗子便能引出爱国之心、故国之心。这便是人赋予食物的意义。若说这本书有什么不足之处,我觉得便是不能在晚上阅读,否则会因为其中对美食的描写而害得饥肠辘辘,定要吃些什么才能满足口腹之欲,长此以往腰围渐宽。
同时我很羡慕汪老的生活和其对待生活挫折的态度。汪老把生活过得很安适平静,视金钱名利于无物、从容自然甚至略带些慵懒。在十年文革时他的遭遇也十分不幸,但他并没有悲观自弃,而是从容不迫、平静旷达,令我佩服不已。他的文字不加雕琢,朴实自然,没有刻意的文学加工,平实如唠家常。“淡极始知花更艳”,我觉得这话形容汪老文章最合适不过,汪老的文章如这淡极了的花,唯有这淡雅清丽的“花”才能透出最浓的“艳”。《食事》一书写尽人间美食百般滋味,其实也写尽了人生百态,个中滋味唯有亲尝方才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