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散文>

端午风骨

作者:张婉琳
主要内容     

碧绿的粽叶青翠欲滴,托着如白玉雕成的糯米团子,上面零星点缀着一些红玛瑙般的相思豆,一口咬下去箬叶与糯米醇香四溢。配以一半红油流淌的鸭蛋和一杯辟邪驱瘴的雄黄酒,这是大部分人对于端午的记忆。

我的记忆里,除却粽子,端午还有更深层的一层含义。幼时,端午那日清晨,奶奶从市集里回来,背篓里常常背着一大把的菖蒲、艾草、箬叶等一些我不大知晓的植物。加上自家洗净的糯米和红豆,一大家子人围坐在桌前,用箬叶将一粒粒的糯米和红豆包裹起来,自己包的粽子总是格外的香糯软甜。而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围坐在桌子一旁,听奶奶讲楚国屈原的故事。之前总不理解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于是奶奶便给我解释到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之情。对此,我深信不疑,甚至十分敬佩屈原本人的爱国之心。后来,年岁渐长,对端午的了解也就不仅仅局限于屈原,才发现原来端午并不是单纯为了纪念屈原。有人认为其源于纪念伍子胥,还有人认为是为了纪念曹娥,当然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源于屈原,否则也无那句“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其实无论是爱国自尽的屈原,忠心耿耿的伍子胥,抑或救父的少女曹娥,端午的由来不仅仅是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同时也是在纪念一种风骨——在炎黄子孙血脉里流淌的风骨。

这种风骨,屈原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像我奶奶这种从未受到文化教育的农村妇女,尚且知晓屈原为楚国以身殉国之事,可见这种风骨自战国楚国延绵不断在后世血脉之中流淌。每至端午,挂菖蒲、艾草以辟邪驱瘴,一家人围坐桌前食粽子,慰藉古人,也是对这种血脉中的风骨产生共情。赛龙舟、配香囊等活动,以前总觉得这些仪式麻烦无用,但后来才发现千年后的我们,似乎是想通过端午这个契机,与千年前的屈原心灵相通,以其风骨勉励自己。

在传统节日意识逐渐淡化的现在,童年中的端午早已将不复存在,仅仅只剩下食粽的习俗。人们日益忙碌,早已无心再在端午那日包粽、挂艾了。然而早在2005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这时候的国人才恍然发现,我们已将端午节遗忘了好久好久,也将屈原也遗忘了好久好久。尽管端午的风骨依旧在血脉里流淌,但历代所纪念的端午就这样成了他人之节日,无论如何也是难以接受的。于是近年,复兴端午各风俗仪式的活动日益兴起,其实在我看来,血脉里流淌的东西是无法更改的,复兴仪式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对古代先人风骨的传承和宣扬。

今年五月初五,亲手用箬叶将糯米、红豆包裹其中,品尝那份自战国楚地延绵至今的端午风骨吧。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