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书报告
一、绪论
(1)作者简介
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Benedict,原姓Fulton),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诗人。20世纪初少数的女性学者,受到法兰兹·鲍亚士(FranzBoas)的影响,同[爱德华·萨皮尔](EdwardSapir)提出最早的文化形貌论(CulturalConfiguration),认为文化如同个人,具有不同的类型与特征。本尼迪克特早年学习英国文学,故其作品文笔高妙,并善于作诗以及细腻的描述。她的作品中,尤以《文化模式》(PatternsofCulture)与《菊与刀》(TheChrysanthemumandtheSword)最为著名。尽管她论述的重要性已被其他理论取代,但其著作中提出的问题与关怀,至今仍受到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以对日本的研究,即《菊与刀》一书成就最大。战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于1948年9月病逝,享年61岁
(2)出版时间2011.8.1
(3)出版国家中国
(4)主要影响及意义
《菊与刀》一书中,作者则剖析了日本文化的重要特征。此书最初是其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需要根据日本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政策,于是本尼迪克特在1944年,受命于美国政府,收集各项资料,完成了这份报告,并在报告中阐述自己的推断。1946年,由于美国政府的对日政策以及日本整个局势的发展基本上与这份报告的主旨一致,于是作者就在原报告的基础上增写了关于研究任务和方法以及日本投降以后的日本人的前后两章,以《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在1946年正式出版,1949年出版日文版,在美国、日本等引起强烈反响。
虽然《菊与刀》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但是,对于它的研究还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特别是对于日两国间的友好交流。作为想快速了解日本文化的读者来讲,这本书是值得一读的。不过今天的我们在读这本书时,必须要深刻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读到的是过去的日本、历史的日本、现在的日本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读菊与刀》来了解日本人和日本文化。但是有些骨子里的精神是不会变的。
二、本论
(1)目录结构
第一章目的了解日本
第二章战争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第四章明治维新
第五章历史和世界的负恩者
第六章回报万分之一的恩情
第七章情义最难接受
第八章洗刷罪名
第九章人情世故
第十章道德的困境
第十一章自我修养
第十二章子女教育
第十三章投降后的日本人
结构
全书分为十三个章节,可以分为五大板块如下
*第一板块(第一章节)
提出写书目的、提出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方法
*第二板块(第二章)
对战时日本的分析
*第三板块(第三、四章)
大体从那些不同视角去研究
*第四板块(第五章到第九章)
不同方面日本特性的体现及其分析
*第五板块(第十章到第十二章)
总结日本文化、日本人性格的特性并剖析形成原因
*第六版块(第十三章)
补充论述及对于未来出路的探索
(2)成书背景主要内容
1.成书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本败局已定,美国亟需制定战后对德国、日本的政策。对德国,美国比较了解,政策也比较明确,即武装占领,直接管制。对日本,美国不太了解,所以政策也不好确定。当时有两大问题需要研究确定:第一,日本政府会不会投降,盟军是否要进攻日本本土而采用对付德国的方法,第二,假若日本投降,那么对日本的改造要不要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以至保存天皇,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美国政府动员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日本,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就是受美国政府委托研究的结果。
鲁思本尼迪克特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写成报告。报告中的推断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因为日本跟德国不同,不能用对付德国的方法对付日本。战争结束,美国的决策同这位人类学家的意见一致,事实发展同她的预料和建议一样。在1946年,鲁思?本尼迪克特把这份报告整理成书出版,立刻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1949年初被翻译成日文,1949年——1951年,日本几家杂志邀请专家举行座谈,对此书进行评论,有的还出版了特集。作为一个从来没有在东方文化生活过的西方人,她准确把握了东西方文化中的细微不同,并把这种影响对民族气质的形成以及这种民族气质会会对战争的影响做出了精辟的论述。虽然距离这本书最初写成已经有了60多年,世界格局也有了巨大变化,但这本书,依然是研究日本文化的首选文献。
2.主要内容
作者以一个西方人的冷静视角,通览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既抓住了日本文化细致的地方,又将它置于东方文化与太平洋岛屿文化的人类文化学视野里。本书是日本文化、解读其矛盾性格的惊世之作。
*第一板块(第一章节)
【提出写书目的、提出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简述了日本名族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提出为什么要研究日本成为日本名族自己自己准备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接触,搜集书面、影视材料等方法进行研究。并且作者认为在关注整体的系统的研究的同时,也应当观察日本人生活中的琐碎细节,通过从中了解隐藏其后的决定其行为的先入之见,把握日本之所以成为日本人的国家的原因。
*第二板块(第二章)
第二章
【过对战时日本状态分析,得出日本特性如下】
1.精神>物质认为美国与日本的战争是崇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种精神文化的较量
2.对天皇的忠诚
3.不投降主义
4.对等级制度的依赖
*第三板块(第三、四章)
【大体说明了从哪些不同视角去研究】
第三章
日本所依赖的基础是秩序与等级制,与西方所信赖的自由与平等的观念如同南北两极。日本人对他们的世界的规范始终指向等级制。各就其位,其本质便是等级制意识,它要求人们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在不同的生活范围内,遵循规则,不可越雷池一步。然后剖析日本家庭之内的等级制开始,扩展到其日常生活中的等级制意识。
第四章
以明治维新为例,说明了等级制意识在日本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从明治维新的背景谈起,写了当时的政治环境与人们对于这场运动的认识。而后深入剖析明治维新的措施,从政治、宗教、经济三个方面揭示了其中所体现的等级制度。“无论是政治还是宗教还是经济,在所有活动领域,明治政治家们都按照各就其位的原则,在国家和国民之间分派职责。”最后作者写到日本在输出“安全”公式这一行为上所遭遇的失败,指出是等级制意识导致了日本的失败。
*第四板块(第五章到第九章)
【不同方面日本特性的体现及其分析】
第五章
提出西方人认为自己是历史的继承者,而日本人认为自己是历史的负恩者。
日本人认为恩情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减少二十由于时间越长,恩情越大。而后通过日语中不同词语的陈述表现了日本人不愿意受人恩惠以及受人恩惠时的不安。对日本人来讲,给人恩惠实际上相当于一笔重要的永久性的投资;而报恩则是另外一回事,它必须是积极的、刻不容缓的。人们施恩不是美德,而报恩却是美德,报恩也是一种义务。
一方面他们想要去摆脱无休止的施恩、报恩,但是另一方面,社会推崇报恩的美德,这又成了不得不接受的规则,日本人在其间游走,这也使得日本人在具体的行为中流露出虚伪与自卑的心理。总而言之,报恩的心理往往伴随着复杂的心情,日本人的努力报恩,是为了还清人情债,是为了不再背负这样一种人情债。即说,在日本社会中,奉献必然带有附加条件,一旦接受恩情,便会欠上一笔人情债。
第六章
具体事例分析日本报恩,报恩中的行为规则。以及日本对“忠”“孝”“义务”的理解,具体比较了日本与中国孝道的不同和在战争时对天皇的孝忠。
“但即使是投降,对天皇“尽忠”仍是在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守的最高法律。”
第七章
区分义务与情义,突出情义的概念,指出对社会承担的情义是源自对他人的好意所产生的精神上的负恩感,情义的实质是强大的社会约束力。
首先指出情义涉及对姻亲家属的所有义务,范围是姻亲乃至远亲,是家庭关系中的一种约束;而义务只涉及自己这方的直系亲属。其次,主从之间的情义、扈从对主君的情义、从对战友的情义,在古代日本社会被一再宣扬,被等同于武士的美德。作者举出了源义经、弁庆的故事说明了古代日本人对于情义的理解,在这样的故事中,情义是发自内心的,是丝毫不受怨恨污染的。但是,现今的情义却由心甘情愿变成了不情愿背负的负担,人们为情义所迫,不得不去履行这种义务。“因为如果你不履行,人们就会称你为一个不懂情义的人,你就会羞于面对世人。”
第八章
指出对于名誉的情义来自于对他人的恶意、轻蔑的敏感,日本人认为对此怨恨乃至复仇是一种美德,他们通过这些手段来洗刷恶名。
本章的洗清名声所谈论的是对自己名声的情义。“在日本伦理中,情义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家臣至死都要忠于主子,二是当家臣自觉受到主子的侮辱,就会转而成为不共戴天的敌人。”这是日本人所具有的思维方式,将报恩与报仇统一在同一个情义圈内。报复是一种特殊情况下所可能涉及的一种行为,它是作为一种美德而被推崇的。一个人的生活应该跟他在社会上的地位保持一致。这也是等级制意识深入人心的体现,人们唯有遵循这一规则,才可能获得安全感。作者说:“日本人很容易因为失败、受辱和被排斥而受伤,这使他们动不动就折磨自己,而不是迁怒他人”。
而自杀这一行为,古与今有着本质不同。武士的自杀是一种体面的死法,而在现代,在复仇逐渐转为向内的抑郁、自虐之后,人们所承受的压力,无论是社会的还是自身的,都过大,这使得他们感到厌烦,想通过死亡、自我毁灭的方式来求得解脱、维护自己的名誉。
第九章
指出看似与义务、情义不相容的人之常情,同样在日本社会中得到认可;但一旦后者与前者发生、冲突,后者必须被舍弃。
日本人是强调义务的,甚至将欲望作为罪孽,但他们却允许、甚至提倡感官上的享乐,并沉迷于精细艺术的况味。作者首先以洗澡、睡眠、吃饭等说明,人之常情的对立面与人之常情融为一体,正如义务与享乐融为一体一样,日本人忽略物质而独看重精神。人们在社会被安排、找到自己的位置,而在每一个人的人生中,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安排。
此后,作者又通过对于爱情、同性恋、酗酒等现象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日本人将人之常情包括其各个部分规定。
*第五板块(第十章到第十二章)
【总结日本文化、日本人性格的特性并剖析形成原因】
第十章
揭示出道德的窘境,揭示出真诚与耻感两个概念,这一系列的美德使日本人在生活中承受了过重的道德负担,而一旦这些美德脱离了日本社会,它便难以生存,即便是出国之后的日本人也难以再应对以前的严厉规矩。
第十二章
自我修炼,一方面是能力的修炼,一方面是心智的修炼,而最终的目标便是无我、去智,达到圆通、自由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之中,日本人便可以消除自我监督、自我监视,消除恐惧与审慎,从而达到最佳的生活状态。
*第六版块(第十三章)
【补充论述及对于未来出路的探索】
从童蒙的角度考查日本人人格形成的原因,并贯穿起全书的重要概念,做出结论。在日本人的孩提时代,他们上有一定自由,但是长大成人之后,就会完全步入另一套严密的社会规则、等级规定之中。而日本文化的类型也便是“伪装的意志自由”与“对自我负责的态度”,即菊与刀的结合。
(3)学术理论学术观点
1.日本人注重等级和秩序,希望人们都能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2.日本人认为自己是“历史的负恩者”
3.“耻辱文化”深入日本人内心。
(4)评价
川岛武宜的评价
关于本书首先要谈的是著者令人惊叹的学识能力。尽管著者一次也没有到过日本,但她却搜集了如此众多和非常重要的事实。虽然这些事实是些一目了然的日常的事情,可著者正是依据这些事实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日本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的全貌。著者还在分析这些事实的基础上导出基本的然而对整体来说又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诸特征。当然在观察各种事实时会有某种误解,而且分析本身也会有像我们后面将要谈到的那种不充分的地方。尽管如此,著者所进行的这种深刻而又敏锐的分析仍令人赞叹不已。难道我们日本学者中曾有人未去过美国但却成功地描绘、分析出了美国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的吗?我的兴趣是把日本人的法意识与东方其他民族以及欧美人的法意识进行比较和分析,然而我非常佩服著者的学识能力。本书对我们生活的描绘和分析赤裸裸地将我们的丑陋面貌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迫使我们进行深刻的反省。
我的评价
《菊与刀》的作者并没有到过日本,仅仅凭借着对在日生活过的人的采访以及关于日本的书籍、资料、调查写出这样深刻的剖析日本文化的书籍,实在是令人敬佩的。虽说关于这本书中有些内容的却有待考证,但对于研究历史中的日本人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
(5)扩展
可阅读的同类书目有
《樱花与武士》《武士道》
三、结论
菊是日本贵族的象征,而刀是武士的象征。作者通过两种对比强烈的事物给我们具体描述出了日本人复杂的性格特点。
作者描述说:“因此,菊花生长在花罐里,是为全日本举行的一年一度的花展准备的,每一片完美的花瓣都单独由栽培者布置好,其位置往往用一根看不见的丝线固定,那丝线就插在活生生的鲜花里。”这象征的正是日本人日本人崇尚的每个人各司其职,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好自己的事,如同被看不见丝线固定着的菊花,日本的生存状态都被这种渗透在骨子里的精神文化所捆绑着。
而刀的象征意义则更为明确,作者说:“其中一种传统美德是自我负责,他们把它解释为对我身体里的锈负责,这个比喻把一个人的身体比作一把刀。正如佩刀者要对刀的闪闪发光负责,一个人必须对他的行为的结果负责。”刀并不是进攻的象征,而是理想化的对自我负责的人的一个比喻,是一种保持美德的象征。
菊与刀如同武士与樱花,是对复杂日本特性的最具体化描述了。
四、参考文献
川岛武宜对菊与刀的评价
1949年5月号发表于《民族学研究》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