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封面上写:写给每个孤独的行路人。
孤独的走向未来。
贾平凹先生从母亲的纺织声写起,写到小学、父亲、自己的病、自己的孤独。我言词是如此的匮乏,不知道怎样形容自己读后的感受。只觉得那些文字是水是温柔阿妹的裙摆款款的流到了身体里头。便觉着一下静了下来,是哭闹着的孩童被母亲抱起来的一种安心和满足感。顿时又生出了许多思绪出来。
在这短短的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
在之前关于孤独,我能想到的便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逛街。似乎孤独的含义就变成了没人陪伴。但当我做了这些事之后,其实感觉好像也就没那么孤独了。但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新的理解方式,真正的孤独是“不被理解”吗?是“没人陪伴”吗?感觉好像很贴切却又少了什么,这是这本书所提到的。若是按照这样的标准那么被人理解了,有人陪伴了,是否就意味着不孤独了呢?看的时候只觉得心头咯噔一下,像是一颗石子投入深不见底的湖水中,一圈圈涟漪荡开来,平静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读到“他们想成为六月的麦子,却在仅长出一丈余高就出穗孕粒,结的只是蝇头大的果实。”觉得像极了自己现在的状态,想要特立独行,想要和别人的不一样,想要优秀和荣誉,却急切的用在了表面功夫,静不下来。这不是孤独是孤僻。那么真正的孤独是什么呢,文章里也没有谈清楚,这也不是个谈的明白的话题了。
默默看世界
读这一章的时候,满满的都是惊喜和感叹。这样的惊喜和感叹在读木心先生的《哥伦比亚的倒影》的时候有过。关于孩子、房子、女人、美容、打扮、生病有太多太多我以前完全没有想到过的观点与看法了,于是惊喜。而生活中那一堆繁琐的事儿到了书里活灵活现的呈现出来,反倒觉得添了几分好笑和可爱出来。还有些实物的东西,描写出来,竟觉着画一般的在眼前展开了。不是可以大笔一挥忽悠忽悠人的,那些细致的描写读了是可以让人一颤一颤的。
“小草在铮泠泠的挺着,每一片叶子长着一颗眼珠,亮亮地闪着光。”
“陡然间,那雾起身了,一团一团,先是那么翻滚,似乎是在滚雪球滚着滚着,满世界白茫茫的一片了,偶尔就露出山顶,林蒙蒙地细腻了,温柔了,脉脉地有了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