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IP剧?想来在如今这个数字化时代很多人都有所耳闻了;IP,直译是知识产权,可以是一个故事,一种流行文化,或是一种文艺现象,IP剧,是指在有一定粉丝数量基础上的国产原创网络小说、游戏、动漫为题材改编而成的影视剧;而据调查研究表明,近几年我国电视剧产业剧本大多为各类IP剧改编,剧本,已经失去了原创性,而编剧,则成为了人人都可以当的职业。
从前几年大热的《花千骨》《甄嬛传》,到2015年的《鬼吹灯》《幻城》,再到今年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都被冠上了IP大剧的称号。那么为何现今IP剧如此火呢?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这类型的IP剧首先具有庞大数量的粉丝群,在还未被改编成电视剧前就已经拥有了图书粉丝群,而在改编成电视剧以后,为了带动粉丝效应,主演一律都是大热的流量偶像明星,这些明星都具备很强的号召力,粉丝数量庞大,为什么用没有演技的明星?因为有热度,不是你演得好,而是因为有很多人知道你,这也为电视剧增加了更多的宣传量。
著名编剧宋方金老师曾谈到:“现在演员们开门三句话,第一句:是IP吗?第二句:是大IP吗?第三句:是真的大IP吗?你都说是,他就跟你谈钱了。以前不是这样的。你跟陈道明、陈宝国试试,即便是《平凡的世界》《红楼梦》改编,我也得看看你剧本写得怎么样,主创是谁、对手戏演员是谁、投资多少、什么时候拍、周期多长”如今还可能吗?想来已是寥寥无几,明星在庞大粉丝群的力推下,已成为了当红的“演员”。这些明星出演此类电视剧能保障什么呢?毋庸置疑就是收视率,对于制片方来说,收视率就是钱,那么这部电视剧拍摄出来就不存在亏本一说;而IP据带给明星更多的是知名度与认可度,都是好的影响,于自己事业有助力的作品去争取也无可厚非,在这样的背景下,IP热剧与流量明星就成为了“惺惺相惜”的朋友了,也就是互相利用,为的就是收视率与知名度,最终当然都是为了赚钱。
说完剧本,那我们就来谈谈演技,“演员”这个词现今是个明星都能把自己称为演员,没有一个评价标准来衡量他们,观众说你是你就是,记者手握一支笔,说你不是,你也可以不是。卧底横店的一线实录也发过此类报道:“演员片场现状,一场三十多人的戏,全是替身。”表演,一个正在被毁掉的行当,现在拍戏尤其是IP剧,全是替身,导演觉得很正常,男一号可以只用半个月的时间,把几百场戏全拍完,该说的全说完,剩下的呢,那就是特效和替身的事儿了。演员说台词还用背吗?不用!那怎么办呢,提词,别人提,别人说一句,他说一句,或者是念数字,后期加上配音,齐活儿!遥想当年唐国强为自己被贴上“奶油小生”的称号痛哭了一场,“奶油”是好的,“小生”也是好的,但唐国强认为这四个字远远不能概括自己的表演。如今拍户外戏已经不用到实地去拍,都用拍摄绿幕,最基本的戏,都是在搭建的绿幕里拍摄,后期抠掉背景,加上特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5毛钱特效”,一部戏就这样拍出来了,好看吗?不好看,有粉丝基础,明星效应,收视率就有所保障,口碑,已是不需要在乎了。
IP剧,若没了一波又一波的刷屏和砸钱的宣传,试问又有多少人能看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