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传承传统文化以增强文化自信 创新中国文化以增强文化实力研究综述

作者:王煜葳
主要内容     

传承传统文化以增强文化自信创新中国文化以增强文化实力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中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华文化展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文化建设新理念的提出,在全国各行各业都激起了传承文化,让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展现风采的学习热潮。因此,笔者结合专业学者们的观点,针对现代中国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情况和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瓶颈进行简要分析,再以对外交流为主线,对创新中国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进行发展路径的探讨。

关键词:中国文化;文化传承;文化交流;创新与发展

引言:随着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中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华文化展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文化建设新理念的提出,在全国各行各业都激起了传承文化,让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展现风采的学习热潮。但如何在文化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传承中华文化并实现中华文化的对外发扬,这是每个国人都应思考的问题。

1、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对外文化交流的概况分析。

1•1浅谈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习主席在最新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文化软实力方面的较量在世界舞台上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对于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以及对外文化交流,骆玉安认为,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时期通过对外进行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继而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塑造中国的文化强国形象。而实现中国成为文化强国的目标,对外进行文化交流是一条极为重要的路径。对于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马晓明则认为,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是中国学者在受到西方学者软实力概念恶启发后提出创立的。文化力与软实力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与对方相区别的差异。由于文化是一个内涵及其丰富的概念,因此,对于文化软实力,可以这样说,文化软实力就是文化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凝聚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之所以对文化软实力极其重视,正是因为文化渗透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社会中的各个领域。由此看来,传承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对外文化交流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国家在世界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

1•2以孔子学院为例浅析近年我国对外文化发展情况

自改革开放起,中国在文化领域有着飞速的发展,对外的文化交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这之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我们国家在国外设立的孔子学院。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广泛,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急剧增长。为推动汉语加快走向世界,提升中国语言文化影响力,从2004年开始,我国在借鉴英、法、德、西等国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几年来,孔子学院建设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园地,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合作的桥梁,受到广泛欢迎。对于孔子学院的发展,吴瑛认为当前孔子学院在进入连续几年的规模扩张之后,开始进入一个内涵式发展阶段。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主要是以儒家学说为主,突出儒家思想中的仁、德、和,并将其发展成为具有世界性的世界体系。正是儒家思想的凝聚作用,中华民族才能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使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在当今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世界局部地区依旧存在恐怖主义的一个发展不平衡的世界,孔子学院所传播的儒家价值观念似乎对当前国际局势的缓和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崔希亮认为,语言是人与人进行交际的工具,通过孔子学院以及其他一些途径的汉语国际教育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的有利实施,中国能够培养出具有优秀语言能力,具备优秀综合素质的世界性人才,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1•3新的文化发展环境下如何活态继承传统文化

但是近年来,伴随着孔子学院发展而产生的,还有西方学界对孔子学院以及孔子学院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猜忌质疑甚至是否定。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似乎就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在2017年于成都举行的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峰会上,不同领域的学者专家们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陆建德提出,中国优秀传统具有流动性和开放性,我们不应该把传统排除在外,而是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针对在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以全方位的视野去反思,让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与时代精神,与世界文化的发展能够相契合。王尧提出,我们应该在整合与创新中对中国文化进行传承,对文化传承与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分,并上升到文化自信的高度。李怡认为,对于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我们应该以辩证的观点看待,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有一个包容的心态,对于西方文化,我们则应该高瞻远瞩,宽容的接受别人的批评。何锡章还提到,对于中国传统,我们不可盲从,应对文化有着正确的认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当今世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对外传播处在一个在阻碍中向前发展的阶段,因此,就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可以赋予其时代精神,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流与发展的方法与途径,笔者将在第二部分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

2、针对中国传统文化就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路径初探

2•1宏观角度探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

文化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中国而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是中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地位的一个重要路径。

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马相武提出,对于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光靠“国粹”是万万不行的,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与此同时,对汉语的推广同样也要引起重视,在世界范围内,已有众多外国人对中文产生了兴趣,而中国也应该顺着“汉语热”的潮流,在世界范围内对汉语进行推广,借此传播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成为流动载体。胡惠林则认为,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我们应该重建文化外贸体系,对国家文化外贸制度进行改革,鼓励文化产品的输出,通过我国的优秀文化产品,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吸引力。李红强则是从价值观的层面指出,中国文化的走出去应该与中国文化精神以及中国文化观念的对外传播相契合。不同国家之间有不同的文化,而隐藏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便是文化价值观。因此,对外输出我国的文化价值观,对于我国文化产品的输出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西方社会的人能够对我国的文化价值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并产生一定程度的认同感,那么,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就会上升到一种精神层面的高度。

2•2关于中国文化对外发展的具体路径的探讨

以上的观点,都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表达的,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对外传播,我们还需要更为具体的方向与路径

2•2•1对我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传承

任学婧提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对外传播,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传承是一个重要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无处不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传承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继承,任学婧还提出,非遗的传承,重心应放在年轻一代。培养年轻人的文化保护意识,有利于在未来使中国文化传统得到发展。

2•2•2利用传播的多元途径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发展

张泗考以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对中国文化的对外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张泗考认为,跨文化传播中国文化,主要有自然式跨文化传播、强迫式跨文化传播以及交流式跨文化传播。这种跨文化传播的方式可以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主体进行沟通与交流。这种对外投射文化软实力,从而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方式还可以促进世界范围内的文明交流与发展。李伟荣对此还提出了新的路径,那就是注重中国文化产品在对外输出时的包装,这层包装,很大一部分去决定于文化产品的翻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语言文字更是具有不凡的魅力,虽然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但对于文化领域的中文,我们更需要以谨慎的态度,保证对外文化产品输出时翻译内容的准确性。讲好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故事,我们才能在世界文化中超越“中国威胁论”,让中国文化以真实的、美好的姿态表现出来。

2•2•3加大具有中国特色文化产品的输出力度

李霄则是从文化产品之中探寻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径。李霄认为,电影作为当前主流文化产品之一,承载着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当代社会的新风貌,它对于传播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电视以及主流新媒体的宣传与推广作用,通过现有的传媒技术,向全世界的人们推广中国电影,从而实现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贯彻落实。除了加大主流文化产品的对外输出,加大我国在海外的文化教育机构的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除了中国,其他很多国家都建立像孔子学院这样的以宣传推广国家文化为主要目的的文化教育学院,德国的歌德学院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中国在对海外孔子学院进行扩建与发展时,不妨借鉴德国歌德学院的一些成功经验,助推我国的文化教育产品能够更好的走向世界。

3、结语

中国在五千年的进程中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凝聚,得以进步,得以强盛的原因。对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即使到了当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我们依旧不能在前进的路上将中国传统文化留在身后。在更注重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当代世界,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以及中国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的实现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国人应当重视传统文化,主动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担,在创新中传承,增强文化自信,为我国文化的时代性发展以及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谢思芹,刘建高,陈梦琳.论孔子学院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24):124-125.

[2]任学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策略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22):249-250.

[3]刘小波.何为传统,如何继承?——“2017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峰会”会议综述[J/OL].当代文坛,2017,(06):146-151(2017-10-3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1.1076.I.20171030.1546.070.html.DOI:10.19290/j.cnki.51-1076/i.2017.06.035.

[4]静水.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N].中国文化报,2017-10-26(006).

[5]吴为山.让世界触摸中华文化的脉搏[J].人民论坛,2017,(28):132-133.

[6]李霄.中国电影国际化发展初探——从“走向世界”到“影响世界”[J].传媒,2017,(18):39-41.

[7]张泗考.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战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8]任艺萍.做有担当的文艺家[N].人民日报,2015-10-13(023).

[9]李伟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外部路径研究——兼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J].中国文化研究,2015,(03):29-46.

[10]王少爽,田国立.文化软实力建设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J].河北学刊,2014,34(01):230-233.

[11]陈望衡.“全球美学”与中国美学——中国美学如何与世界接轨[J].学术月刊,2011,43(08):16-21.

[12]马晓明.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中国对外文化交流路径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1.

[13]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0,(02):2-11.

[14]黄金辉,丁忠毅.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2010,(05):31-39+187-188.

[15]杨平.“审美代宗教”说的文化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鲁迅美术学院.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中华美学学会、鲁迅美术学院:,2009:6.

[16]吴瑛.对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传播战略的反思[J].学术论坛,2009,32(07):141-145.

[17]杨利英.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综述[J].探索,2009,(02):102-106.

[18]张帆,王红梅.文化的力量:德国歌德学院的历史和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11):23-27.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