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以苏轼的文学作品为例结合诗词之论从因缘以及艺术审美两方面浅析诗与词之异同

作者:王煜葳
主要内容     

以苏轼的文学作品为例结合诗词之论从因缘以及艺术审美两方面浅析诗与词之异同

摘要:诗与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之中最是容易被人想起,也最是容易使人为之沉迷。两者相生却不相容,以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古代灿烂了整个朝代。有人爱诗,爱它如海棠芍药般的艳丽华美;有人爱词,爱它如寒梅秋菊般的清新俊秀。本文结合朱光潜先生的《诗论》以及繆钺先生的《诗词散论》,辅之以苏轼的部分诗词作品作为实例,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与词从因缘和审美理想两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因缘审美理想诗词之异同苏轼

一、 诗、词之因缘

(1) 因缘之同——皆与乐同源

提到诗歌,有那么一个观点同时被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认可:诗歌在各国都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形式,或是始于原始歌谣,或是始于生活记录,不可否认的是,诗歌是最早出世的文学。由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诗歌与音乐相伴而生,也就是说,在过去,诗与乐是一体的。在古希腊,诗歌与音乐都主要用于酒神祭典,这种有节奏的具有祭奠功用的诗歌,在后来就发展成了喜剧与悲剧。而在古代中国,一本《诗经》,再加一本《乐府诗》足以证明中国的诗同样是与乐同源,它的节奏体现在诗的“叠句”之中,体现在“衬字”之中,还体现在“格律”之中,可以这样说,在过去,诗歌可以没有意义,音乐也不必优美协调,可都必须要注意节奏。

词发端于娱乐文学,它最早产生于古代的风会场所,伴随着女音而生,所以它和诗一样,同样是与乐同源。而在这一点,诗与词也有一定的区别,诗的乐感更注重严谨的音律格式,句式更加统一,而词相比起来就更具有民歌的风格——通俗性,所以词的句式长短不一,更为灵活随意。不过,正是诗词皆富有的音韵节奏,为其抒情之功用奠定了基础。

(2) 因缘之同——皆与画异质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提到,诗是时间艺术,画是空间艺术,从这一点来看,诗与画是异质的。顺着这个逻辑,在我看来,词与画也是异质的,词也是一种时间艺术。不过,这样说并不代表诗词与画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画对诗词的作用是体现在诗境与词境之中,它对诗词抒情之功用有着促进作用。

朱光潜先生认为,诗境的产生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直觉与知觉的契合,二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而缪钺先生也提出了“词境”一词,他认为词境一讲意境,二讲境界。诗词的境界说可以简要概括为是抒情的外部结构,从下面两首诗词中,我们可以进行简要的分析。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是苏轼众多诗作的一首理趣诗。整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两幅画面,一是雪泥上若隐若现的飞鸿的爪印,二是过去诗人与老僧交谈,与兄弟题诗的场景。这样的画面,便是这首诗抒发个人情感,言说人生哲理的外部结构。

再来看这首词: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同样的,在这首词中,从抒情的外部结构来看,它也为我们描绘了两幅生机盎然的画面,一是初夏时节大自然极具生机的图画,而另外一幅则是庭院内佳人游玩,却被院外行人所打扰的具有动态的画面。这首词同样有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情感的抒发依旧是建立在描绘的场景之内。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诗词的境界是主观与客观的融合,而这种情趣与意象的契合,就从空间上产生了与之异质的画面。

(3) 因缘之异——缘起与发展

诗词之因缘,有同,也有异,二者虽同样是中国古代文旭中的重要文学形式,却在古代有着不同的文学地位以及发展情况。诗作为最早起源的文学,以其正统文学的官方地位,在中国古代社会备受关注与重视,而词自古有“词为艳科”之喻,因为其娱乐文学的性质,在古代社会并没有得到一个正统文学般的顺利的发展。不过,诗与词的缘起与发展并不影响人们对它们的喜爱,也正是由于古代众多文学家的传承与革新,诗与词才能带着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星河中熠熠生辉。

二、 诗、词之艺术审美

中国艺术美学历来具有重感性,重体悟、重兴味、重神韵的特点。诗与词作为中国文学艺术中的重要部分,也具有自己的审美特色。

缪钺先生认为,诗的审美理想是尽善尽美,而词的审美理想则是尽真尽美。具体来说,诗在过去社会中,既是最早出世,它也在社会发展之中被赋予了一种教化之功用,在古代社会,很多诗都具有道德伦理的教化作用,例如《诗经蒹葭》便是被古代夫子们用于比喻后妃之德。或许是这个缘故,诗的抒情似乎都没有超过道德礼教的范围。

查礼说:“情有文不能达,是不能到者,而独于长短句中可以委婉形容之。”与诗相比,词则为性情之文学,词的审美理想则是尽真尽美。词拜托了教化的束缚,在长短不一的句子之中,真实地体现了人所具有的各种情感。在苏轼的词作中,我们更是有着“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之感,如下的四首词,则分别体现了词人丰富而复杂的生活以及情感。

讴歌报国立功的豪情壮志之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在日常生活中探索人生哲理之词: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凭借历史古迹抒发怀旧感伤之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描写田园生活的新鲜意趣之词: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三、 结论

如果说诗是振奋人心的交响乐,那么词就是安抚人心的小夜曲。诗与词因为在起源以及审美艺术上的差别,两者的抒情表现也有所不同:诗言志,追求责任;词寄情,追求情趣。诗言理,以理动人;词言情,以情动人。诗是为人生而艺术,词是为艺术而艺术。诗与词作为文学中极具抒情功用的两种形式,自古一直被人们所追崇,当然,就抒情一题,诗与词也有着细微而深刻的联系与差别。除了诗与词的抒情之用,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对诗词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非重要因素。或许在未来,通过这些结构方式的研究,诗与词的文学研究会有进一步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当人们从不同的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与词进行研究时,这两颗明珠才能持续地闪耀其光芒,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能够因此得以传承。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