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菊与刀》有感
对这本书的兴趣源于今年暑假的一次日本游。因为是借住在亲戚家,所以这趟旅游感受得更多的不是它的风光,而是人文,回国后更是激起了我试图了解日本文化的愿望。《菊与刀》是二战后期美国作家本尼迪克特对日本文化的研究,七十多年过去了,我亲身体会到的日本文化依然与书中所写有部分重合之处。整本书从深处挖掘了日本性格的矛盾性与其内在原因,用日本文化与美国文化或中国文化作对比,清晰地展现了日本文化的独特性。日本受恩于历史与社会的思想,日本人的恩与情,他们关于孝的理解,以及他们所认为的名誉、尊重、自重与道义……无一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且促我去思考。人们对天皇的崇敬是众所周知,又让人惊奇的。它不同于宗教信仰,也不同于对统治者的屈服。但它的力量可以强大到在二战时期,每一个士兵都可以为了它浴血沙场,忠心不二,一旦因为受伤或晕厥成为了俘虏,便认为自己作为日本人已经死亡。也同样可以强大到在战败后让每一个士兵立马放下武器,礼貌地迎接美国士兵的降落。每个日本国民会认为自己受恩于历史与社会,报答皇恩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天皇无实权,但他是国家的象征,是日本人的精神领袖。日本人的“忠”,在二战中有明确体现。受忠于国,孝于父母。关于日本的“孝”,吸引我的原因是它与中国的“孝”有些许不同之处。首先是它的“孝”局限于生者之间,而不是整个家族中,其次是本尼迪克特所研究到的“孝”具有一种盲目性,尽孝是人们必须履行的义务。书中提到了一个典型的案例:在一部近代日本电影中,一个母亲发现了已婚的儿子藏了一些钱。这个儿子是村里的老师,一个年轻女学生的父母想把她卖给妓院,因为时逢饥荒他们濒临饿死。于是老师向村民们筹集了这点钱来为她赎身。那个母亲并不穷,自己开了家不错的饭店,但她还是偷了这些钱。儿子明知是母亲偷的,却不得不自己担起罪名。他的妻子发现了事实真相,留下遗书担起所有丢钱的罪责,然后带着孩子投河自尽了。事情传得沸沸扬扬,但是没有人质问那个母亲在这场悲剧中的角色。儿子尽了孝道,只身前往北海道锻炼自己的性格,以免以后再接受这样的考验。他是一个高尚的英雄。在我们看来,罪魁祸首理应是那个母亲,而日本人不会那样认为。他们会觉得孝常常和其他的美德冲突。如果那个儿子够聪明,他也许可以找到一个法子缓和矛盾而不失自尊。但是他要是责怪了自己的母亲,哪怕只是心里想想,也要无地自容了。如果说日本当今时期的“孝”我没能明确感受到其特性尚不可妄加评论,但是日本的礼仪礼貌则是让我不得不赞赏的一点。首先井然有序一定是名不虚传,这也是它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大家会自觉在扶梯上靠右边站成一列,所有排队的地方人再多不会拥挤,然后先下后上。在公共场所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すいません,看到最多的动作是礼貌地点头弓腰,双手递接东西,电车地铁上不会听到大声交谈,都在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某大型商店里,每个化妆品专柜的售货员会对每个顾客有三次鞠躬:第一次是在顾客接过物品时,第二次是在顾客离开专柜时,第三次是在顾客离开专柜大概十米远后。书中提到的日本传统文化的礼貌待人可以说是完美地沿袭至今。“耻文化”贯穿了整本书,它与名誉相关联。在过去,日本人对名誉的看重让他们十分忌讳别人对他们的侮辱,一旦受到了侮辱,众人会觉得以洗清污名为目的的复仇是理所当然的。这必然让从小接受宽容教育的中国人匪夷所思,但书中提到这样一句话:“于是所有人有了这样两种选择:把耻辱当做鞭策激励自己成‘不能成之事’,或者任它啃噬自己的心灵”。这何尝又不是当今人们的两种选择呢,它同样告诫着现今的人们不要被耻辱歪曲了自己的思想。《菊与刀》以日本皇室家徽的“菊”与象征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刀”为题。菊与刀,看似水火不容,实则相依为命,暗含日本人的本质性格,象征了日本文化精神中矛盾的两极,恬静淡然却又刚烈残忍,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书中所写“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服,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尽管书中所写有部分局限性,部分案例有特殊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为当今人们了解传统日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媒介,也对日本文化以及日本人性格的研究提供了参考。